《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解读学习收获【完整版】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策划方案 > 文章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解读学习收获【完整版】

2022-07-14 09:3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解读学习收获【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解读学习收获【完整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解读学习收获

 

 学习领会《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心得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列入不同学段目标,受到社会关注。劳动作为一项基本的生存技能,成为独立课程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进步。

  劳动技能伴随一生、一生受用。一段时间以来,科技发展的进步,社会分工的精细,给人产生一种错觉,用钱可以买来代替家务的电器,能雇来专业的工人,一些家长逐渐忽略对孩子劳动技能的培养,只专注于知识学科学习,导致不少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掌握整理收纳、烹饪清洁等基本劳动技能,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独立的标准,是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独立生存的基础,也是有效提升个人自主能力、生活品质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劳动有助于孩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标准》中提到,让学生在劳动中“遵守规矩、讲究方法”“不怕脏不怕累”“树立正确劳动观

 念”“理解劳动最光荣最伟大”……这些都是劳动对人健康成长的意义。

  劳动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劳动是人实现高质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劳逸结合是提升工作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劳动除了解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以外,还能使处于高负荷状态的心神得到调节和放松。《标准》提出适当体验金工、木工、电子、陶艺、布艺等项目。劳动中往往融入了设计、审美、哲理等元素,让它们以更鲜活的形式得以呈现,往往能安抚心灵、陶冶情操、激发灵感,更多劳动项目的引入意在丰富学生的技能,挖掘学生的兴趣。

  劳动中充满着知识与智慧。没有搬过重物就难以思考省力的方法,未亲手制作过陶艺就难以理解艺术的价值,很多技术的难题源自于日常生活劳动,其解决也可能受益于劳动中蕴涵的知识。古今中外众多的发明创造中有很多是从日常劳动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的。这充分说明劳动中充满着知识,劳动技能充满着智慧。将劳动作为独立课程,不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有效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更

 是为了将各门学科的学习转化为实操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劳动即是方法也是载体。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解读学习收获

 

 2011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部分)

 发表日期:

 201 2 年 3 月 1 2 日

  出处:http: //www.zj j ys.org/kcgginfo.aspx?type= 1 27&id= 370

 作者:

 浙江省教研室

  【编辑录入:吴宁(信息)】

  初中语文 (蔡少军)

 义务教育课程语文标准 (2011 版)

 为小学和初中共用, 其中初中语文部分有以下特点:

 一、 明确语文课程的基础任务在于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 在“前言” 部分多次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在“课程性质” 和“课程基本理念” 中又多次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 进一步强调传统语文的重要性 新修订课标“基本理念” 部分在提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的同时, 特别指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在后面的“课程设计思路” 部分, 再次强调语文课程要“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的精髓”。

 三、 强调了语文教学中的多读多写 在“前言” 部分两次指出语文课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在后文的“课程目标” 和“教学建议” 中又多次进行了强调, 并要求在“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的同时, 要“提高阅读品位”。

 四、 针对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作出了 明确阐述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五、 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 新修订课标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这对当前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性作用。

 如关于语文教学中的语法修辞。

 新修订课标在教学“具体建议” 中增加了“关于语法修辞知识” 的说明, 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 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 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 定义进行“系统、完整” 的讲授与操练”。

 在“评价建议” 中, 指出“词法、 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如关于综合性学习。

 在强调综合性学习设计跨领域的同时, “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

 如关于学生作业。

 课标要求“改变机械、 粗糙、 繁琐的作业方式,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学会学习”。

 如关于写作教学, 特别指出“要善于将读与写、 说与写有机结合”, 加强平时练笔指

 导。

 六、 增加了优秀诗文的背诵篇目

 初中共增加了优秀诗文背诵 14 篇。

 2011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部分)

 发表日期:

 201 2 年 3 月 1 2 日

  出处:http: //www.zj j ys.org/kcgginfo.aspx?type= 1 27&id= 370

 作者:

 浙江省教研室

  【编辑录入:吴宁(信息)

 】

  2011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部分)

 发表日期:

 201 2 年 3 月 1 2 日

  出处:http: //www.zj j ys.org/kcgginfo.aspx?type= 1 27&id= 370

 作者:

 浙江省教研室

  【编辑录入:吴宁(信息)】

  初中科学 (王耀村)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 版)

 相比于《科学(7-9 年级)

 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1版)

 而言, 更准确、 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 理念和目标。

 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基本持平,但部分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 具体内容的表述更清晰、 准确, 便于教师的理解和实施。

 实施建议表述更为明确, 具有可操作性。

 下面简述主要的修改内容。

 一、 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突出了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和综合性三个基本方面。

 明确界定了科学素养的概念, 即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 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树立科学思想, 崇尚科学精神, 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 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 将“ (三)

 体现科学本质” 修改为“ (三)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 将“ (四)

 突出科学探究” 修改为“ (四)

 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

 在具体表述上细化了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更加关注科学探究的实质。

 二、 课程目标的的修改 在总目标上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的目标。

 在分目标上,将“科学探究” 的 6 条目标整合为 4 条, 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过程目标和能力目 标。

 在“科学知识与技能” 中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 即:

 5. 具有观察、 实

 验、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 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 6. 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 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将“科学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的 4 条目标整合为 3 条, 第 1 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 第 2 条是对科学的态度, 第 3 条是学习科学、 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

 将“科学、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的目标的标题改为“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 并由原来的 4条目标调整为 5 条, 即增加:

 5. 关注人口、 资源、 环境、 发展问题的教育目标。

 三、 内容标准的修改 1、 调整、 合并了 部分内容, 使之更科学、 准确。

 例如, 将“生命科学” 的原主题 2“生物的新陈代谢” 修改为“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其中原专题三“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 中涉及各种生物形态结构特点的内容, 归入主题 1“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的专题“ (一)

 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中, 而“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归入主题 4“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中, 成为新增的专题(一)。

 2、 删除了 部分对学生认知要求过高的内容条目 。

 如:

 删除了“了 解分子、 原子和离子等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了解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前景”、“知道同位素的结构特点”、“了解世界上不同时区的区时”、 “知道日界线两侧不同日期的规定”、 “了解人工降雨的主要方式”等内容条目。

 3、 修改了 部分目 标的行为动词, 对一些内容降低要求或缩小范围, 使之更加明确、具体, 符合初中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如将“认识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改为“列举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环境因素”; 将“说出阳历(包括节气)

 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改为“说出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知道冬至、 夏至、 春分、 秋分四个节气”; 将“知道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改为“知道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知道朔、 望、 上弦、 下弦的月相”,即把“节气” 限定为 4 个主要的节气, 把“月相” 也限定为 4 个主要的月相; 将“知道宇宙是均匀的、 无边的、 膨胀的” 改为“知道宇宙是有起源的、 膨胀的、 演化的”; 将“使用星图(或天球仪)

 观测四季的星空” 改为活动建议“使用星图或天球仪认星”, 等等。

 4、 增加了 少量内容。

 例如, 在“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专题中, 增加了 “以汽油机为例, 了 解热机的工作原理, 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在“电和磁” 专题中, 增加了“知道摩擦起电现象, 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 专题中增加了“知道沉积岩、 岩浆岩和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三类岩石”、“知道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和危害”。

 这主要考虑到我国部分地区的地质灾害中, 泥石流的危害很大的缘故。

 5、 活动建议中增加了 部分动手实验、 联系实际、 应用性强、 反映现代科技内容, 删除了不易实现的内容的条目, 如:

 在“波” 中增加了“观察琴弦、 鼓面的振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演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演示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等条目。

 6、 将领域标题“地球、 宇宙和空间科学” 改为“地球和宇宙”。

 将“科学史” 改为“科学技术史”。

 增加了对技术素养的界定。

  2011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部分)

 初中历史与社会 (牛学文)

 一、 充实新的内容。

 遵照十七大以来中央的重要文件精神充实、 调整有关内容,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充分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在历史和社会探究中,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 体现学科的综合性。

 把《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 与《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 合二为一, 汇集它们各自的优点, 重新提供呈现内容标准的框架; 保持两个“标准” 共同秉持的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共同确认的综合课程的基本意义, 进一步体现本课程作为综合课的独特价值。

 三、 进一步明确历史与地理的教育价值。

 明确历史与地理学科知识是支撑本课程内容目标的基础, 确认历史与地理教育的特有价值是构成本课程目 标体系的主体。

 针对历史与地理方面的知识不够对称问题, 增加地理知识。

 四、 解决与思想品德课内容目标有较多雷同或重复的现象。

  2011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部分)

  初中英语 (李冬梅)

 一、 提出英语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与 2001 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相比, 新版《课程标准》 更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目的, 即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提升整体国民素质, 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

 也就是说英语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课程, 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

 英语学习不再是简单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 丰富生活经历, 形成跨文化意识,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发展创新能力, 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这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二、 提倡采用重在语言运用的多种教学模式

 新版《课程标准》 在“教学建议” 部分将原来的“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改写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 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 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 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这无疑是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各种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 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活动, 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

 也是对除任务型教学方法之外的其它教学途径与方法的包容和认可, 对广大一线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的肯定。

 三、 明确音标教学的基础地位 新版《课程标准》 在五级知识目标里, 将原来的“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 改为“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

 这一修订明确了音标教学在初中阶段的定位, 使课改以来一直困扰教师的“初中英语到底要不要教音标” 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音标教学获得了足够的重视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有极大帮助。

 四、 语法教学内容有所调整 新版《课程标准》 在语法项目 表中对五级的要求也做了调整。

 调整后的语法项目 难度降低了, 要求更清晰了。

 如被动语态中只要求学生掌握含一般现在时、 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 非谓语动词中只要求掌握动词不定式做宾语、 宾语补足语、 目的状语的用法, 而定语从句则只要求“能辨认出带有由 that, which, who 引导的限定性定语从句,并能理解句子意思”。

 这些对教师把握教学深度和难度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对推进素质教育、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页 上一页 [1 ]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1 投一票

  初中数学 (许芬英)

 一、 “课程基本理念” 的修改 1. 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2. 将“数学学习” 和“数学教学” 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 , 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

 表述为: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 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

 二、 “设计思路” 的修改 1. 对“数与代数” , “图形与几何” , “统计与概率” , “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2. 将“空间与图形” 改为“图形与几何” 、 “实践与综合应用” 改为“综合与实践” 。

 确立了“数感” 、 “符号意识” 、 “运算能力” 、 “模型思想” 、

 “空间观念” 、 “几何直观” 、 “推理能力” 、 “数据分析观念” 等八个关键词, 并给出具体描述。

 并专门阐述了 “应用意识” 和“创新意识” 。

 三、 “课程目标” 的修改 1. 明确提出“四基” , 即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2. 提出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 完善了一些具体目标的描述:

 比如对于学习习惯, 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 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

 4. ...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解读学习收获

 

 义务教育 课程方案 (2022 年版)

 一、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有理想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努力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领会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懂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理,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明确人生发展方向,追求美好生活,能够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

 2. 有本领 乐学善学,勤于思考,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乐于提问,敢于质疑,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自理自立,热爱劳动,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强身健体,健全人格,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和适合自身的运动技能,树立生命安全与健康意识,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具有抗挫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向善尚美,富于想象,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初步的艺术鉴赏、表现能力。学会交往,善于沟通,具有基本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

 3.有担当 坚毅勇敢,自信自强,勤劳节俭,保持奋斗进取的精神状态。诚实守信,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具有社会主义民主观念与法治意识。孝亲敬长,团结友爱,热心公益,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积极为社会作力所能及的贡献。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珍爱生命,树立公共卫生意识与生态文明观念。具有维护民族团结,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的意识。关心时事,热爱和平,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基本原则

 为落实培养目标,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贯彻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九年一贯设置课程,完善课程类别与结构,优化科目的课时比例,确保“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2.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注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之间的衔接,体现不同学段目标要求的层次性。打好共同基础,关注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适当增加课程选择性,提高课程适宜性,促进教育公平。

 3. 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 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育人主线,加强正确价值观引导,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精选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基未来。

 4. 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5. 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优化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式与路径,推进工程与技术实践。积极探索新技术背景下学习环境与方式的变革。

 三、课程设置

 1. 课程类别 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奠定共同基础;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拓展补充,兼顾差异。

 国家课程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开发、设置。所有学生必须按规定修习。

 地方课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确定开发主体。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注重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强化实践性、体验性、选择性,促进学生认识家乡,涵养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本课程由学校组织开发,立足学校办学传统和目标,发挥特色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以多种课程形态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校本课程原则上由学生自主选择。

 2. 科目设置 义务教育课程九年一贯设置,按“六三”学制或“五四”学制安排。

 国家课程设置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有关科目开设要求说明如下。

 历史、地理在初中阶段开设,实行“五四"学制的地区,可从六年级开设地理。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起始年级为三年级;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一至二年级开设,以听说为主。初中阶段开设外语,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

 科学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初中阶段可选择分科开设物理、化学、生物学)。初中阶段若选择开设科学,需统筹科学和地理中自然地理学习内容。

 信息科技在三至八年级独立开设。

 艺术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其中一至二年级包括唱游•音乐、造型•美术;三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相关内容;八至九年级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学生至少选择两项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一至九年级开展班团队活动,内容由学校安排。

 地方课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设置,原则上在部分年级开设。校本课程由学校按规定设置。

 专题教育以渗透为主,融合到相关科目中,原则上不独立设课。

 课程类别与科目设置见表 1。

 表 1 课程类别与科目设置 类别 科目 年级 国家课程 道德与法治 一至九年级 语文 一至九年级 数学 -至九年级 外语 三至九年级 历史、地理 七至九年级 科学 一至六年级 物理、化学、生物学(或科学)

 七至九年级 信息科技 三至八年级 体育与健康 一至九年级 艺术 一至九年级 劳动 一至九年级 综合实践活动 一至九年级 地方课程 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设置 校本课程 由学校按规定设置

 说明:本表按“六三”学制安排,“五四"学制可参考确定。

 3. 教学时间 每学年共 39 周。一至八年级新授课时间 35 周,复习考试时间 2 周,学校机动时间 2 周;九年级新授课时间 33 周,第一学期复习考 试时间 1 周,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 3 周,学校机动时间 2 周。

 学校机动时间可用于集中安排劳动、科技文体活动等。

 一至二年级每周 26 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 30 课时,七至九年级 每周 34 课时,九年新授课总课时数为 9522。小学每课时按 40 分钟计 算,初中每课时按 45 分钟计算。

 各科目安排及占九年总课时比例见表 2。

 表 2 各科目安排及占九年总课时比例

 年级 九年 总课时 (比例)

 —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国家 课程 道德与法治 6% 〜8% 语文 20%〜22% 数学 13%〜15%

  外语 6%〜8%

  历史、地理 3%〜4% 科学 物理、化学、生物 学(或科学)

 8%〜10%

  信息科技

 1% 〜3% 体育与健康 10%〜11% 艺术 9%〜11% 劳动 14%〜18% 综合实践活动 地方 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设置 课程 校本 由学校按规定设置 课程 周课时 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新授课 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1190 1190 1122 9522 总课时 说明:本表按“六三”学制安排,“五四"学制可参考确定。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保证九年总时长不增加的情况下,明确各科 目在各学段的周课时上下限,体现学段差异。学校在保证周总时长不 变的情况下,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自主确定每节课的具体时长。

 有关科目的教学时间具体要求:书法在三至六年级语文中每周安 排 1 课时;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每周均不少于 1 课时;班团队活动原 则上每周不少于 1 课时;地方课程不超过九年总课时的 3% (使用地 方课程课时在小学一至二年级开设外语的,不超过 4%);劳动、综 合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课时可统筹使用,可 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

 各地各校要统筹课内外学习安排,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创造 条件开展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科学探究、班团队活动、劳动与社会 实践等,发展学生特长。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解读学习收获

 

 一、普教课标和特教课标的关系 2007 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是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基础上,结合特殊教育实际调整增减确定的。现行的《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 年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 年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 年版)》(以下简称特教学校课程标准)是国家首次专门为残疾学生制定的一整套系统的学习标准,是以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普通学校课程标准)为蓝本,遵循特殊教育规律研制而成的。两套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色。

 (一)坚持育人为本,遵循特殊教育规律特教学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制,遵循了三项原则:一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坚持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妥善处理好特殊教育课程标准与普通学校课程标准的关系,既与普通学校课程标准相衔接,又充分体现特殊教育特点和独立性。三是坚持遵循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充分考虑不同类型残疾学生的多重需要,突出残疾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着力促进残疾学生更好融入社会。

 (二)秉持一致性理念,确保国家课程的权威一是在思想性、政治性和重大原则等方面,

 特教学校课程标准与普通学校课程标准严格保持一致。在加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落实党中央关于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教育等方面,特教学校课程标准向普通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看齐,并结合不同类别残疾学生认知规律,将有关要求进行科学转化。二是特教学校课程标准与普通学校课程标准相关研究同步,参考义务教育三科部编本教材的成果,认真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关于“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等要求。三是在框架结构、编写体例和用语风格等方面,特教学校和普通学校相同,沿用了国家课程设计的规范,保持了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三)充分考虑特殊需要,确保课程标准有较强的针对性盲校、聋校有 27 门课程与普通学校课程名称相同,以普通学校课程标准为参照,根据残疾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相关内容进行了增减,教育教学有关要求进行了转化细化。根据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的要求,总结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改革成果和教育教学实践,研制了盲校定向行走、综合康复、社会适应,聋校沟通交往、律动等 5 门课程标准。培智学校的 10 门课程是针对智障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研究吸收了《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普通学校小学低年级语文、数学、品德与生

 活等课程的相关内容,以生活为核心研制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智障学生学会生活、学会适应,提高生活质量。所以,特教学校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源于普教,又是普教相应成果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延伸和创新,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研究普教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分吸收普教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精华,是一门基本功课。

  二、新方案新课标的新亮点 这次新颁布的新方案新课标,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育人功能等深刻内涵,坚持育人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和系统完善。从特殊教育的角度看,有许多重要的创新和亮点,值得认真研究、借鉴和应用。

 (一)以“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为逻辑起点和落脚点新方案新课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作为构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强调“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突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历史责任。强调义务教育课程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会改革创新的时

 代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怀,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要通过学习增长能力本领。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保持浓厚学习兴趣,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要培养担当有为的精神,增强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为社会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新方案新课标“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描绘了育人蓝图。认真落实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注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对加强课程的思想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义务教育课程要系统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注重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聚焦核心素养新方案提出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要求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体现育人为本,充分体现学科教学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价值和功能。新课标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可以说全文贯穿了核心素养这一要义。一是依据义务教育培

 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的独特功能,凝练提出了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集中体现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和共通性育人要求。二是课程内容选什么、选多少是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确定的,注重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的关联。三是从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出发,设计了拓展内容,供学有余力或有兴趣爱好的学生选学。四是合理规划和科学设计实践活动,注重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强化情感价值体验,培养核心素养。五是坚持素养立意,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课程标准要求给教师提供的教学支持,也要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出发,回归课程的本源。六是学业质量观体现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明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与关键表现,建立起超越知识点目标、有序进阶、可测可评的学业质量标准。或者说培养核心素养的成效,必须通过评价指挥棒清晰反映出来,形成良性循环。(四)探索用主题、项目或任务等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新方案新课标着重加强了学科内容间的有机联系,要求探索用主题、项目或任务等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形成科学、系统、适宜的内容体系。既可以很好地解决课程的内容冗长和重叠问题,进而从根本上解决课程内容只增不减、容量越来越大、课程负担越来越重的顽疾,也使课程内容体系更加接近学习研究的对象。此次课标修订,多数学科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整合,提炼出学习主题、项目、任务等,在减轻课业负担、缓解更新知识内容对课程体量的压力方面进行了成功探

 索。

 (五)跨学科主题学习新方案新课标明确要求,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代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深度学习、科学学习的要求。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理论与知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大自然、大社会的平台上接触的客观世界,往往是综合的、复杂的、涉及多学科的,在课程实施中通过跨学科的主题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创新探索,也有大有可为的前景。

 (六)推进融合教育新方案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为融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空间。融合教育是20 世纪 90 年代国际上逐渐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潮,这一概念引入后,与我国“有教无类”的传统理念相契合,对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进入普通学校。新方案新课标进一步强调因材施教,要求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为不同成长期和因各种障碍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支持保障,展示了特殊教育进一步普及和发展的美好远景。

 (七)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新方案新课标强调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一是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经历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真实过程。二是推进综合学习和跨学

 科学习,理解与把握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探索大单元教学,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活动,通过多学科、多视角、多方法的综合,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三是注重统筹课内外学习、校内校外资源,用好课后服务时间,为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网上学习、科学探究等提供支持,以鲜活的知识和丰富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将课程的基础性与时代性、学科性与生活性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获得并积累学习经验,培育学生现实探究中的广泛兴趣和能力。

 (八)加强培训和教科研新方案新课标对教师培训和教科研高度重视,做了专门强化,明确国家、地方、学校的培训职责,建立健全培训工作体系,加强课程教材培训,强化教科研专业作用,增强教研供给的全面性与均衡性。一是深刻认识教师培训和教科研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二是明确教师培训和教科研的方向和重点。准确把握培训和教研的工作定位,聚焦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帮助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改进教学。三是提高教师培训和教科研的针对性,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等机构的专业力量,加强培训队伍和教科研队伍建设,鼓励培训者和教研员深入学校、课堂、教师和学生之中,了解和把握多样化需求,丰富培训、教研活动的途径和方式,在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推介课程改革优秀经验、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上有新的作为。当然,我们也注意到,近年来特殊教育的一些优秀成果,如:开展个别化教学、针对性评价,注重幼小衔接,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重视劳动教育,以音乐美术为主线并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完善艺术课程等,在新方案新课标中也有较为充分的反映,值得我们进一步推进。

  三、用新方案新课标指导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 与新方案新课标相适应的各学科新教材将很快推出,特殊教育学校的后续教材出版也会充分运用新方案新课标的成果。用新方案新课标指导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是今后一段时间提升特殊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

 (一)重视新方案新课标的培训教育部要求开展全员培训,在组织国家级示范培训的同时,指导开展省级、地市级、县级骨干培训,要求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教研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培训全覆盖。首先,特教学校要把新方案新课程的培训当成分内之事,积极主动参与培训,深刻理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重要意义、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新精神、新理念、新变化,吃准吃透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其次,要有准确对接特教实际的培训,关注如何在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重点地落实新方案新课标精神。不仅要把理论和思路讲清楚,

 而且要为一线教师提供脚手架。

 (二)加强特殊教育教科研将新方案新课标转化为特教学校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还需要一个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特殊教育不能单纯等待,也不能被动依靠。必须把特殊教育领域的教科研力量高效运转起来。一方面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输送新的血液,提供现实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为新的特教方案、课程标准出台积累实践经验。不仅省市县的教研队伍要认真研究新方案新课标,在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各校的校本教研也要活起来、火起来,吸引广大教师全面参与,在一线创造更多的经验。

 (三)注重实验示范引领一些基础比较好、实力比较雄厚、改革意愿强的地方和特教学校,要抓住这个机遇,围绕新方案、新课标与特殊教育的结合点、重点、难点,例如:课程核心素养在特教学校的落地、跨学科学习与残疾学生的认知规律、特教学校的课堂革命、学业质量标准与特教学校教育教学等,设立一批项目,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改革探索,积累实践经验,为深入推进改革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示范。如果能在这个实验示范中积累一批鲜活的经验,就为下一步正式修订特教学校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培养了人才,打好了基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解读学习收获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

 ——重点内容全面解读—— 前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近日发布,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变化?本文就重点内容进行全面解读!

 一、修订的主要背景 1.中央作出新部署。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改革发展要做到“九个坚持”“六个下功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必须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

 2.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不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2011 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需要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需要强化课程对在线学习等方面的支持与指导。这些都要求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

 3.课程实施中发现新问题。现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各课程标准,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例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

 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 20 年和 10 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

 二、修订的主要思路 1.坚持目标导向。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理解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安排,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增强课程思想性。

 2.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分析课程改革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

 3.坚持创新导向。进一步深化改革,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新成果,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中国特色,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三、修订的主要过程 经历了组建队伍、总体设计、调研论证、组织修订、开展测试、征求意见等环节。

 一是组建队伍,成立由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等近 300 人组成的修订组,承担修订任务。

 二是总体设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进行整体规划,并指导落实。

 三是调研论证,开展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课程内容结构化等相关基础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深入研究把握国内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

 四是组织修订,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按照先修课程方案、再修课程标准的顺序进行,分项、分段推进修订工作。

 五是开展测试,组织浙江、河南和甘肃等 15 个省近 6 万名学生进行课程标准测试,根据结果进行修改。

 六是征求意见,分别征求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学者和一线校长、教师、教研员等各方意见建议,进行修改完善。

 2021 年 4 月至 12 月,国家教材委及其专家委员会审议审核通过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 16 个课程标准。

 四、修订的主要变化 1.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

 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2.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

 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五、颁布后的主要工作安排 一是组织开展国家级示范培训,提供培训资源,帮助广大教师准确理解把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的新理念、新要求。

 二是强化课程落地实施制度建设。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课程实施办法。各省要对学校规划课程实施提出工作要求。

 三是全面启动相关教材修订工作,为学校教学提供有效支持。

 四是围绕课程实施重点难点问题,设立一批课程改革项目,推动创新实践。


推荐访问:解读 教育课程 义务 收获 方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