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热情不高,相应的,他们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是比较模糊的态度。为此加强学生的爱国教育、行为规范是德育的重中之重。
二、调查问卷结果体现了德育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学生的知与行显然还有很大距离
单从数据上来看,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还是不错的,但客观地看待当前中职学生的实际表现,二者之间显然有着太大的差距。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对于中职德育工作来说,“让学生知”固然是个重点,而“引学生行”却更加任重道远。“知”与“行”之间,需要的是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觉意识,培养的是学生的素质。如何让学生的“知”与“行”走得更近一些,是我们必须思考、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方向。
(二)调查的数据“水分”颇大
以上分析,我们是依照调查所得出的数据进行的。但是,我们也十分清楚,这些数据,特别是“积极性选项”的数据是有一定“水分”的。我们的调查“不要求学生署名,真实作答”,但很多学生还是未能依照自己的真实想法、真实做法进行选择,这既暴露了学生虚伪心理的存在,也暴露出我们学生的诚信状况。同时,我们通过问卷也发现,有极个别学生在填写调查问卷时有明显的随意性。以上两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调查分析的真实性。
三、加强“具身德育”势在必行
调查已经结束,数据也已经得出。传统德育过多地将道德作为知识,传授甚至于灌输给学生,这种基于“离身”认知观的传统德育脱离了身体力行,知行分离的德育存在明显的不足,为此,“具身德育”势在必行。具身德育最初由中国教科院德育与心理特教研究所所长孟万金教授提出。“具身”一词源自心理学中的“具身理论”,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具身德育”主张“德之根在心,人之本在劳,二者合起来即立德树人的根本”,强调正心和劳动是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将心理、体力、脑力,以及产生心理的客观现实、体力脑力劳动的情景、个体所处的道德环境等有机结合起来,将道德融入身体、心灵深处,成为身、心的有机成分,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王健敏博士指出,具身德育的理念有三层:一是德育具体化,即将抽象的道德规则落实到现实生活与具体情境中去体现;二是德育自身化,即反观自我,将个体自身放入德育过程中,将道德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对自我的规约与要求;三是德育实践化,即行而后悟,突出德育过程的现实性,只有通过行动,在变革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具身德育是将道德教育具体化、自身化与实践化的过程,是以强烈的道德内心体验为特征的德育范式很好地解决目前德育工作中的普遍问题,为学校德育工作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通过具身德育的实施——落小、落细、落实,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切实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最大限度、最大效率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张冲.正心立德劳动树人:破解立德树人难题:孟万金教授创立“具身德育”新体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6(6):25.
[2]杨淑英.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三大挑战与应对之策:具身德育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17(7):52,71-73.
[3]王健敏.具身德育:立德树人背景下德育新理念与新路径[J].中国特殊教育,2017(5):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