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宋八大家”代表唐宋间散文的最高成就,但上溯此说由来,可以发现,早在南宋年间“八大家”之说既已初成,本文旨在通过南宋年间的著名选本《古文关键》、《崇古文诀》和《文章轨范》追根溯源,一窥“唐宋八大家”的历史原貌。
关键词:唐宋八大家 古文关键 崇古文诀 文章轨范
论中国古代散文,必提“唐宋八大家”,其作品代表唐宋间散文的最高成就,亦多为后代文人推崇效法。一般认为此说始于明初朱右,清乾隆四库馆臣在《白云稿•提要》中说道:“右为文不矫语秦汉,惟以唐宋为宗,尝选韩、柳、欧阳、曾、王、三苏为《八先生文集》(实为《六先生文集》)。八家之目,实权舆于此。”此说最终确定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仲春,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付梓,一时民间争相传抄,争推八家为古文之宗。
然上溯“唐宋八大家”一说由来,可以发现,早在南宋年间“八大家”之说既已初成,但人员构成与后世稍有不同,往往有一二人选常随时异。本文旨在通过南宋年间的著名选本《古文关键》、《崇古文诀》和《文章轨范》追根溯源,一窥“唐宋八大家”的历史原貌。
一、《古文关键》
《古文关键》的作者吕祖谦,字伯恭,寿州人,人称东莱先生,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为“东南三贤”;其为学主“明理躬行”之风,主张治经史以致用,开浙东学派先声。其于乾道年间居浙讲学时,“缘绝口不说时文”[1],但是很快就遇到了科举社会的窘境,即“门前绝少人迹,竹树环合,大似山间。”[1]学子求学多为举业求仕,单以古文教学,难以吸引学子的关注。实际上,吕祖谦在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就已连中两科,在科场顺风顺水的他,对学子求取功名进身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古文关键》一书即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吕祖谦始终倡导“以古文为时文”,在学习古文内涵与技巧的过程中,帮助于举仕一途,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引领下,韩柳欧苏各大家被凝聚在一起,成为学习的重点对象。
《古文关键》一书,今存二卷,卷首有总论三篇,选文共计六十二篇,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张耒八家之文,不分文体,以作者时代为序。一般认为“吕祖谦的《古文关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韩柳欧苏古文作品为核心的文章选本。这部选本的出现,首次明确了秦汉文赋和唐宋古文的分野,是推举、集合唐宋八大家为古文家群体这一历史过程的源头。”[2]
《古文关键》提出了“唐宋八大家”之说的雏形,将《古文关键》与《唐宋八大家文钞》进行对比后(见表一),可以发现二集的人员构成实际已相去无多。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张耒王安石
《古文关键》13篇8篇11篇6篇16篇2篇4篇2篇0
《八大家文钞》16卷12卷32卷10卷28卷20卷12卷016卷
(表一)
二者唯一的变化在于吕祖谦取张耒而弃王安石,但这并不意味吕祖谦认为王文不如张文。回顾《古文关键》一书,在卷首有总论三篇,《总论·看文字法》中吕祖谦点评各家文法,其实已经给出了他心中的排序,即独立成篇的韩文、柳文、欧文、东坡文,紧随其后《看诸家文法》中的曾文、子由文、王文、李文、秦文、张文、晁文。吕祖谦对这些作者并非一味褒奖,对其中一些甚至颇有微词。如他评苏辙文为:“太拘执。”[3]评李廌文为:“太烦,亦粗。”[3]评秦观文:“知常不知变。”[3]评张耒文:“知变不知常。” [3]评晁补之文:“粗率。”[3]但是评点王安石时则说:“纯洁,学王不成,遂无气焰。”[3]即指效法王安石文有一定难度,如不能得其真谛,则容易失去作文的文气;即使在《古文关键》中没有收录王安石的作品,但是依旧可见,在吕祖谦的观念中,王安石的古文远在苏辙、李廌、秦观、张耒和晁补之之上。
二、《崇古文诀》
吕祖谦于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英年早逝,其门下弟子众多,多承袭先师遗志,继续对诸家文章加以编选,以便于学子应举,其中楼昉被认为得其师精髓的第一人。楼昉字旸叔,号迂斋,鄞县人,绍熙四年进士,早年师从吕祖谦,其文风格汪洋浩博,长于史学。编选《崇古文诀》三十四卷,收先秦至宋文章共计一百九十八篇,不分文体,以时代为序,并每篇前加以点评。陈振孙在《书录解题》中称其:“大略如吕氏《关键》。”[4]清四库馆臣在《崇古文诀提要》中也说道:“盖昉受业于吕祖谦,故因其师说,推阐加密;正未可以文皆习见,而忽之矣。”[4]
《崇古文诀》的选文时代与数量虽较《古文关键》有所拓展,但楼昉始终秉承师志,大力推行唐宋古文,并将之置于绝对优势位置——《崇文古诀》收唐宋文164篇,约为秦汉文3倍;现将唐宋部分收录篇目数前列与《古文关键》加以比较(见表二)。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张耒王安石
《古文关键》13篇8篇11篇6篇16篇2篇4篇2篇0
《崇古文诀》25篇14篇18篇11篇15篇4篇6篇11篇9篇
(表二)
《崇古文诀》唐宋部分依收文数量,前八家分别是韩愈、欧阳修、苏轼、柳宗元、苏洵、张耒、王安石、曾巩,而苏辙以四篇列第十。可见,在《崇古文诀》唐宋部分和《古文关键》中,韩愈作品始终独占鳌头,韩柳欧苏(轼)四人收文数量都稳定在八大家前四,这种选本间的沿袭关系显而易见。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此书已经收录王安石的作品,并以九篇名列八大家中的第六位,楼昉在评价王安石作品时赞道:“笔力高简,百来字中有多少回旋委折,真所谓以一当百者。”[4]又赞道:“往复宛转,含无限意思,真文字之妙。”[4]都是在《古文关键》中“纯洁”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足见《崇古文诀》一书对王安石作品的肯定。《崇古文诀》一书是明代最终确立的“唐宋八大家”第一次齐聚于选本中,也为后世各书收录王安石作品奠定了基础。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人是张耒,虽然楼昉也点评他的《答李推官书》是“曲尽作文之妙”[4],但对他的其它策论,如《楚议》、《远虑策》中都提出了“不可以为训,学他文字可也”[4]的观点,《崇古文诀》主张学习古文之理法,对于张耒的这种“取其文、去其法”的区分接受在此书中仅此一例,可见《崇古文诀》进一步深化了吕祖谦对张耒“知变不知常”认识,亦可看做是后代将张耒从“唐宋八大家”中抹去的先声。
三、《文章轨范》
在吕祖谦及其门人的影响下,南宋文人对唐宋古文愈加重视;到南宋末年,谢枋得编选《文章轨范》七卷六十九篇,选文自三国至宋,除收诸葛亮和陶潜各一篇,其他作品均为唐宋古文。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宋氏·列传》说其“文章奇绝,学通六经,淹贯百家”,其立书的根本目的可参见明王守仁序言本中所说:“此书乃谢枋得取古文之有资於场屋者”[5],显然本书在选文和评点上都以应举为主要目的。但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又认为此书:“凡所标举,动中窾会,要之古文之法亦不外此矣。” [5]足见谢氏评点之妙,与其古文文法呼应。
将《文章轨范》中收录的“唐宋八大家”篇目与《古文关键》、《崇古文诀》加以比较(如表三):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张耒王安石
《古文关键》13篇8篇11篇6篇16篇2篇4篇2篇0
《崇古文诀》25篇14篇18篇11篇15篇4篇6篇11篇9篇
《文章轨范》31篇5篇5篇4篇12篇0001篇
(表三)
《文章轨范》收韩柳欧王二苏作品共计五十八篇,占唐宋选文的将近九成,或将之看做唐宋六家的专门选本,也未有不可。然本书不选苏辙与曾巩之文,这在南宋选本中也是仅见的,不选二者文的原因,或可从本书的谋篇布局略见一二。谢枋得在本书开篇即说道:“大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5],故本书前二卷为放胆文,后五卷为小心文。《宋史·本传》说曾巩文风:“徐而不繁,简奥而不晦”,说苏辙文风:“汪洋澹泊,体气高妙”;再对比王安石唯一一篇入选本书的作品《读孟尝传》之评点:“谨严简洁之文,场屋中日晷有限,巧迟者不如拙速,论策结尾略用此法度,主司亦必以异人待之。”[5]可见苏曾二人之文在谢氏观来,恐难以在科举中以“异”“奇”等特色出彩,故略去不选。
另外,在《文章轨范》中第一次出现了选本选王安石而弃张耒的情况,本书一般认为是在南宋亡国后谢氏作为遗民所著,距吕祖谦《古文关键》定稿百年已过,王安石在“唐宋八大家”中的地位已经逐渐确立,而张耒的作品随时代的变化,在古文评点家种的地位逐渐被取代,从“八大家”变化为古文“诸家”之一,这在元明时期的各选本中也能继续得以验证。
《古文关键》、《崇古文诀》和《文章轨范》分别代表了南宋前期、中期和晚期的重要选本,它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韩柳欧苏各大家作为选本的核心、古文风尚的代表,可见“唐宋八大家”的构架在南宋年间既已基本成型,后代文人是在南宋选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文本材料,加以评述,使“唐宋八大家”直说最终在明朝得以完全确立。
参考文献:
[1] (宋)吕祖谦.与陈同甫. 东莱别集卷十[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黄强,章晓历. 推举“唐宋八大家”的重要动力[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1):35-41.
[3] (宋)吕祖谦. 古文关键[M]. 丛书集成初编本.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2-4.
[4] (宋)楼昉. 崇古文诀[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宋)谢枋得. 文章轨范[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作者简介:林滢 女 1988.07 福建福州人 学历:硕士 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