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史使人明智。无疑,会计学的历史为人类积淀下了丰富的文化和经济学遗产。对中西方会计历史的比较能够发掘中西方会计文化的优良传统,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能使我们清楚中西方会计发展的脉络、发展规律,了解各自的特点和差异;有助于相互了解,消除偏见;能够为史学和会计学开辟新领域。
【关键词】:会计史;发展历程;比较
一、中国会计发展史概述
1、中国古代会计
在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因为有了记数的必要,出现了刻木记数,结绳记事等记数的手段。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后,在原始计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早期的会计制度。大约在西周前后,我国进入了单式簿记阶段。中国古代会计制度经过各朝各代的发展,完成从单式簿记到复式簿记的演变过程。西周设置了专门负责会计工作的“司会”官职,它与专门负责财物保管工作的官职“小宰”有明确的分工。会计部门内部设“司书”、“职内”、“职岁”、“职币”四种官职分别执掌财务与出纳。周代的官厅会计,不仅采用了类似凭证,而且有了叙事式会计报告。
2.中国近代会计
中国社会进入明清,尤其到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式科学文化、西式企业以及西方传教士的大量涌入,中国的会计也出现了中式会计的改良和借贷复式簿记的引进同时并存的局面。例如,唐代在继续实行前代的计账户籍制度的同时,又颁布了《长行旨条》,它不仅是我国财政史上最早的财政预算制度,也是中式会计史上最早的全国统一会计科目。南宋的“审计院”设置,以及明朝的“都察院制度”、黄册制度,以及继承两宋之制所实行的编纂制度与钱粮“四柱清册”编报制度等,也依然闪烁着中式会计的历史光辉。1908年大清银行创办之时,即采用现金收付复式记账法,为中国改良中式簿记的先声。
3.中国现代会计
从会计学的角度讲,中国现代的会计制度是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制度、是与国际社会趋于一致的会计制度。上世纪30年代我国的著名会计师徐永祚发起了改良中式簿记运动,草拟了《改良中式簿记方案》,虽未能广泛推行,但是开始了我国会计现代化的进程。与此同时,著名会计师潘序伦通过创办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出版多种会计书刊,使借贷复式簿记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会计制度才开始了新的生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规范、统一,真正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会计制度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国际社会会计制度体系几乎达到了同步发展的水平,我国会计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
二、西方会计史的发展概述
1、西方古代会计
罗马帝国时代,会计学接近诞生的程度,但是,在公元前395年惟西阿德西大帝死后,羅马帝国开始瓦解时,会计学已有的成就在公元5世纪- 6世纪混乱时期失传殆尽。公元11世纪- 14世纪以前,西方会计倒退到了最原始的地步,会计知识之简单,几乎让人难以置信,其时皆用叙事体记录或报告财产状况,根本没有账簿。直到1211年,意大利的Florentine银行才发明了用各种簿籍登录交易事实,利用交错式分录登入簿籍,它成为今日复式分录的最初形态。
2、西方近代会计
14世纪初叶,英国人对于资产负债项目开始分类,财产的货币价值开始用直栏记载,而1340年意大利人吉纳所采用的会计簿籍,是第一次创造的交互分录制度,之后在芬里登的一个商店,将其1406年至1434年所发生的交易用交互分录制度记录,并创立资本账户及损益账户。之后,会计学鼻祖巴氏不仅提出复式簿记借贷分录方法,并且创立了三种主要簿籍,即序时簿、分类账及备忘簿,序时簿及分类账的应用在本质上与现在无异,只是序时簿而已,同时对于转账分录及结账分录亦无所知,其创设的备忘簿,主要作用在记录交易的事实及各种货币的换算。
3、西方现代会计
19世纪至20世纪,西方会计研究显然已经转变了方向,即从着重研究会计簿籍设置及借贷分录的应用,转而研究价值核算、会计报表编制及财务分析。近代因业主由往往一个人变为以数以千计的股东、同时股东并不是企业的直接管理者,所以,近代会计发生的作用,必须使企业的多数股东、企业的许多管理者及企业更多债权人等三方面同时满意。要使一个业主满意,会计只要能计算营业成本以确定损失就行了;要使较多的业主及较多的债权人满意,会计就应能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与偿债能力,因此会计的报表为人所注意,而损益计算书及资产负债平衡表的编制,便应运而生。
三、中西方会计史的比较
1、政治经济产生的差异
直到公元十一世纪后,西欧的封建化过程才基本完成,这一历史进程比中国晚了一千多年。然而,封建中世纪的鼎盛时期只经历了短暂的辉煌。而后仅仅二百年左右,西欧便很快进入到经济专业化的兴旺发达时期,这种演进速度又比中国快了500年。此后,中国同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自然而然两者在会计发展方面的差距也逐步扩大。十八至十九世纪间产业革命的兴起,股份公司的出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对现代会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方会计崛起是资本主义经济军先在西欧产生、发展之必然结果,其后,它在近代会计发展史上占据支配地位,又是科学技术进步、产业革命在西欧发生与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之必然结果。
通过考察和对比,可以发现在十五世纪以前,我国会计发展的进程在许多方面超过西方。但是自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经济的约束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使得会计没有本质性的进步,开始明显地落后于西方。
2、学科研究方面的差异
1494年,被誉为“现代会计之父”的巴其阿勒发表了《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系统地论述了复式记账法,这是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我国的第一部会计著作-蔡锡勇的《连环账谱》一书直到1905才问世。中国与西方相比,学科建设偏弱,经验多于理论,注重实践,没有像西方那样的会计学著作,就算有也仅仅是零散地分散在其他的文献中,没有独立成书。
中国的会计研究更多的是现象或问题驱动型,与西方会计史相比,我国会计史缺乏文献或理论挖掘型的会计研究,原创性的基础研究不足。
四、小结
基于中西方会计发展的比较,早期中国的会计远远发达于西方国家,但由于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实行,没有与西方社会的交流与沟通,会计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并且开始明显落伍于西方,而西方会计制度的先进性日益彰显。自我国打开国门,开始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会计制度,从而使我国会计得到一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孝林.比较会计史学构建初探[J].财会月刊 2006(11).
[2]刘溥仁.中外会计史考略(下)[J].财会通讯 1994(7).
[3]宋晓华.论西方会计理论在我国的引入与发展[J].四川会计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