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研究地方病,通过健康教育和预防控制措施来达到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目的。该文对地方病的概念和产生原因以及目前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地方病的健康教育和预防控制各项措施进行阐述,以期能够对我国地方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地方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6)08(b)-0092-03
[Abstract] Our country invests a large amount of funds in researching the endemic disease, and reaches the aim of ensuing people’s lives and safety by health education and preventive control measur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cause of endemic disease and current status and elaborates various measures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preventive control of endemic diseas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endemic disease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Endemic disease; Preventive control; Health education
健康是一个概念词,它的含义有许多种,诸如处于安宁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无过大情绪波动;有良好的自我意识,精力充沛;对周边环境和突发情况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有效的完成某项任务等,这些都是评价一个人健康与否的要素,可以看出,健康不仅包含身体方面、社会适应方面、精神方面,也涵盖了多个学科的知识,例如医学、环境科学、社会政治学、经济学、健康学等,因此,人们的健康水平评定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够得出准确答案。而由于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不同,地方性的气候差异和物种差异,也决定了地区的人体素质各不相同,这也是地方病产生的原因。人们除了要保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4项外还要通过一系列的健康教育和预防控制措施来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1 地方病简析
1.1 地方病概念
地方病,由字面意思可知,是具有地方性特征的疾病,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着不同的地方病,有的地区甚至存在五六种地方病,我国人口总多,面积较大,受到地方病威胁的人口多达5亿。地方病大多发生在农村、山区、牧区以及各种较为偏僻的地区,而发病区域也呈圆形分布。随着医学和生物学的不断研究,各种抑制地方病发病的措施和药物逐渐问世,但仍没有根治。人们逐渐认识到,地方病应以预防控制为主,在患病后进行治疗则为时已晚,由此可见。
1.2 地方病产生原因
地方病按照其产生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疫源性(即生物源性)和化学元素性即(地球化学性)。自然疫源性地方病的主要产生原因是由于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入侵,这类地方病多具有传染的特征,例如鼠疫、布鲁鼠疫、布鲁氏菌病、乙型脑炎、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肺吸虫病、包虫病等等。此类地方病的防治应以普及疾病知识为主进行预防控制,一旦患病,发病速度极快,容易导致人体死亡。化学元素性地方病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当地的水质或土壤中含有的化学元素超标或者毒素积累达到上限,同时由于该地区的某种化合物比例失调,造成在此地方居住的人们长期引用比例失调的水和食物产生地方病,大体上化学元素性地方病可以细分为两大类。
1.2.1 元素缺乏性地方病 此类病症较为常见的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等是由于人体缺乏某类必须元素造成的疾病。
1.2.2 元素中毒性地方病 此类地方病常见的有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硒中毒、地方性钼中毒等,与元素缺乏性地方病相反,此类病症是由于体内化学元素超标引起的。
1.3 地方病现状
我国的地域广阔,地方病也因此较多,一些常见的地方病由于患病人数众多,严重影响了人民生命安全,因此成为我国国家重点防治的地方病,例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鼠疫和布鲁氏菌病共计7种地方病。
我国的地方病分布广泛,患者众多,因此受到生命威胁的人口占比较大。其中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地方性克汀病和地方性氟中毒在我国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存在患者;全国共计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存在有地方性大骨节病患者;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存在地方性克山病患者;17个省、自治区存在鼠疫患者。其中,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和地方性大骨节病的患者多达1亿,虽然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已呈下降趋势,但仍不容小觑。
2 地方病的特征和分布
2.1 地方病的特征
发生化学元素性地方病的地区称为地方病病区,而发生生物源性地方病的地区称为地方病疫区,这两类的基本特征一致,但在细节上有细微不同。
①在地方病区域内,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都明显高于非地方病区域,甚至在非地方病区域内无此病例产生。
②地方病区域的自然环境中存在某种非地方病区域不存在的物种,而和谐物种正是地方病区域的致病因素。地方病的发病原因与人体必需元素的过剩、缺乏或失衡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地方病区域内往往具备了某些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昆虫媒介和动物宿主的生长繁殖条件,导致人们与自然环境长时间接触后患病,而不具有此类物种的地区则从未发生过此类病例。
③地方病具有传染性,正常的健康人群靠近或进入地方病区域内同样具有患病危险,地方病不具有人体识别特征。同样,由地方病区域内迁出至非地方病区域的未感染者,除了某些疾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外,健康者不会再罹患原地区的地方病,甚至一些迁出地方病区域的患者,症状可以逐渐减轻直至恢复健康。
④地方病的感染性不仅局限于人类,处于地方病区域的动物也同样具有患病可能。由此可见,只有根除导致地方病的致病因子,才可以使此区域地方病得到缓解并逐渐消除。
2.2 地方病的分布
在地方病的分布中,除了化学元素性地方病的分布较为无规律外,生物源性地方病的分布则与微生物、细菌以及某些寄生宿主的生活习性密切相关,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板块,并会根据气候变化、经纬度改变而不同。生物源性地方病的发病区域正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和经济的不断发达而呈缩小趋势,但交通的便利也为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一些传染性疾病,例如登革热、军团病等已跨国国界,由不断流动的人口带入我国境内,而人口的快速交换和流动也将一些原不属于此地区的疾病带入进来,例如流行性出血热并非此地区的疾病,但随着褐家鼠的入侵以及流动人口的传播,将此地方病带入了大河沿、乌鲁木齐等地,由于没有抵抗的天敌,从而快速成为新的地方病。
3 地方病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推广各种社会保健措施,从而使个体和人群自觉提高对健康生活的认知,以科学的生活方式、自我保健、合理营养、锻炼身体、保护环境、改善生活条件、注意心理卫生的方式来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健康教育主要通过信息的传播和行为干预,来帮助个体或群体增加健康生活的了解。它是一种思想的灌输和改变,不同于传统的卫生事业宣传,而是由浅到深的健康理念学习,它是一项有计划的项目,更注重受众的反应,根据人们的需要来进行学习内容安排。一般来讲,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组成:①需求评估,了解人们对地方病健康知识的认知以及对健康问题的看法,以便制订后续项目计划;②根据调查结果,罗列出最受人们关注的地方病健康问题,开办讲座、小区宣传、义诊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为人们讲解各项健康知识帮助人们走出误区,提高健康生活水平;③宣效果评价,即对接受一段时间地方病健康教育后的受众们进行回访问卷,调查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以及现有的健康水平与之前的比较,来观察健康教育对人们的影响,以及地方病的预防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健康教育,人们逐渐对地方病有了详细的认识,并能够快速说出地方病的预防措施,在身体出现异常后,能够自觉寻求卫生部门、医院、小区诊疗室的帮助,增进了人们与卫生部门的联系,改变了以往患病程度加深后才往医院就诊的情况,此举有效减少了地方病的发病率,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同时,人们对地方病的了解增多,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较之广播宣传、电视宣传、网络宣传等多媒体宣传方式更为快速有效地扩大了知识面,大大提高了地方病的预防控制水平。
4 结语
地方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健康教育和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都是减少和降低发病率的主要手段,生命高于一切,应积极推广健康教育并将有效措施投入实践,才能够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该文对地方病的概念和产生原因以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地方病的健康教育和预防控制各项措施进行阐述,以期能够对我国地方病防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存生,罗坤.陕西地方病健康教育思路探讨[J].医学信息,2009(8):1633-1635.
[2] 王秀红,刘爱江,明晶,等.健康教育干预在碘缺乏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J].地方病通报,2004(2):84-85.
[3] 孙殿军,魏红联,申红梅,等.我国地方病防治五十年[C]//中华预防医学会纪念卫生防疫体系建立50周年暨公共卫生建设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预防医学会,2003.
[4] 记者,丁晓丽.鄯善打好地方病防治攻坚战[N].吐鲁番日报(汉),2010-05-20.
[5] 史德莲,温玉学,徐慧.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之我见[J].地方病通报,2000,15(4):55.
[6] 苏海军.传染病与地方病控制研究[C]//2009-201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报告.北京:中华预防医学会,2010.
[7] Triester SL, Leighton JA,Leontiadis GI,et al. A mataanalysis of the yield of capsule endoscopy compared other diagnostic modalitiesin patients with non-stricturing small bowel Crohn’s disease[J].Am J Gastroenterol,2006,101(5):954-964.
[8] Appleyard M,Fireman Z,Glukhovsky A,et al.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wireless capsule endoscopy with push enteroscopy for the detection of small bowel lesions[J].Gastroenterology, 2000,119:1431-1438.
(收稿日期:2016-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