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S855.1;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08)11-0028-01
猪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链球菌属于常在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人和动物的肠道、呼吸道、生殖道中。链球菌可分为20个血清群,每个血清群又分为多个血清型。猪链球菌病是由C、D、E及L群链球菌引起的猪的多种疾病的总称。
2008年的7月份,安徽濉溪县杨柳镇某存栏400多头猪(其中小猪250头,育肥猪150多头,母猪16头)的猪场发生了猪链球菌病,造成了10多头育肥猪的死亡,损失较大。经过紧急预防和控制,使猪场恢复了正常。但这次疾病发病率高达40%(主要是育肥猪发病,小猪之前已在饲料中添加大北农的和气丰利预混剂),病死率达7%(占育肥猪比例),给猪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让广大养殖朋友更好地了解和识别猪链球菌病,现将该病例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1猪舍概况
我们接到该猪场老板的求救电话于中午赶到。这是一个当年新建的猪场,母猪是从外地引进,小猪和育肥猪分别是两次从当地市场购进。为了节省成本,猪舍建得很低,人字结构,走入猪舍,人要低着头。为了防止苍蝇和便于冬天保温,屋顶用塑料膜覆盖,整栋猪舍只有两个通风口(门)。舍内空气污浊,猪体脏乱。以前我们参观时就曾经指出过猪舍建筑的不合理,并要求在饲料中添加药物预混剂,但由于考虑成本问题,该场只在小猪料中添加大北农的和气丰利预混剂,育肥猪没有添加任何药物。
2临床症状
患猪多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3℃,呈稽留热。有的猪死前无任何症状,在采食后或第2天早晨死亡。患猪呼吸迫促,鼻镜干燥,从鼻腔中流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结膜潮红,流泪。颈部、耳廓、腹下及四肢末端皮肤呈紫红色,并有出血点。临死前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麻痹、四肢作划水动作、颈部强直、角弓反张、震颤、全身出血等,死亡时从天然孔流出暗红色血液。
3病理变化
急性败血型表现为血液凝固不良,皮下、黏膜、浆膜出血,鼻腔、喉头及气管黏膜充血,内有大量气泡。肺充血肿胀。全身淋巴结肿胀、出血。心包有淡黄色积液,心内膜出血。肾肿大、出血。胃和小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腹部胀气,脾肿大1~3倍,呈暗红色,边缘有黑红色出血性梗死区。
4诊断
(1)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为链球菌病,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细菌分离鉴定确诊:无菌采集死猪的心血、肝、脾等样品,划线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上,培养24~48h,在划线上可见到呈灰白色、有光泽、半透明、湿润粘稠的的菌落,在菌落周围可见到明显的β溶血。
5防治措施
(1)消毒:对猪舍用卫康1∶200进行全面的消毒,1∶1 000进行带猪消毒。
(2)紧急接种:对整栋猪舍的猪用链球菌苗紧急接种。
(3)饲料中添加和气丰利预混剂(林可霉素+壮观霉素)
2 000g/t。连续用2周,饮水中加入速补康(电解多维)。
(4)对采食量减少或食欲废绝的患猪,大剂量肌肉注射林可霉素。连续3~5d为一个疗程,对于发热的猪可以注射清宁注射液。
(5)控制病菌的传播,深埋病死的猪只,严格隔离疑似病猪。
(6)改造猪舍结构,加强饲养管理,注意保持营养的均衡,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加强猪舍通风,适当降低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增强猪群的抵抗力。
6回访结果
据猪场老板反馈,用药后的第2天,猪再未出现死亡,病猪食欲增加。1周后回访,猪群健康状况良好,猪舍环境也得到改善。
7总结
(1)新建的猪场发病率与病死率都很高,一般呈急性经过。
(2)猪群饲养密度过大,猪舍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气候突变、转群、长途运输及其他各种应激因素等都可诱发猪链球菌病的发生与流行。
(3)非自繁自养的猪场由于病菌来源复杂,更容易传染;引种的猪与本地市场购买的猪要实行严格隔离制度。
(4)该病多发于天气炎热的季节,潮湿闷热,猪圈内和饲槽上的尖锐物体,如铁钉、铁片、碎玻璃、尖石头等引起猪体的外伤而更易感染。
(5)对于一些环境条件较差的饲养场,饲料中添加和气丰利预混剂(林可霉素+壮观霉素)1~2kg/t,连续饲喂1~2周,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