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研究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研究

2022-10-30 10:35:06 来源:网友投稿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是把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需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实践研究,一是德育目标与内容体系的构建;二是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的构建;三是德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构建。重点研究的子课题:一是德育目标与内容体系的构建;二是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的构建。

我们把德育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年级德育目标。三级德育目标。由低到中到高、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学校整体德育目标的发展态势。

一、总体目标

学校德育的总体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德育工作要始终如一地坚持总目标。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应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证德育要素在各个教育阶段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二、学段目标

学段目标,各有侧重。按照层次化的理论,将总体目标给予分解和具体化为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成长规律而有所侧重。

1.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立志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自觉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和开放环境的基本品德素质。

2. 高中阶段培养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热爱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荣辱观,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

3. 分年级目标:分年级德育目标要具体明确。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不仅与外界影响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的生理发育是学生心理和思想品德发展的生理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品德发展和学生的年龄有密切关系。因此,分年级制定德育目标是针对各个年级学生不同的特点,把中小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行为、心理和品德能力等几方面的要求,具体化为各个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分年级德育目标,小学分低、中、高三个年段,初中、高中则每个年级分别制定。目标表述具体明确,目标要求体现知、情、意、行,既有认知和行为方面的要求,也适当考虑情感、意志和信念方面的接受。

4. 中学分年级德育目标系列:中学分年级德育目标系列由两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按初、高中不同学龄段划分,包括初中德育目标和高中德育目标。从内容组成看是由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个性心理品质五个方面组成。从两者关系看,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相互衔接、层层递进。中学各年级学生都要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各方面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三、年级德育目标

初中分年级德育目标

1. 初中一年级德育目标:初步树立国家观念,在了解的基础上爱护国家标志。端正学习目的,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逐步培养和训练关心班级、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帮助他人的思想和自觉行为;培养乐观向上、活泼开朗的性格,明确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的意义;遵守社会公德,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爱护公物、勤俭节约,养成认真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训练主动参加集体活动,自觉承担劳动义务的行为习惯;初步懂得是与非、美与恶的区别,逐步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步形成不受坏人影响、不模仿不正当行为的辨控能力。开展青春期生理、心理道德常识教育,进行审美情趣教育。

2. 初中二年级德育目标: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初步培养良好的政治信仰;培养爱科学、不迷信的思想意识;逐步树立为祖国而学习的志向;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逐步确立热爱集体、关心和帮助他人的集体主义品质,明确劳动创造一切,劳动最光荣的意义,从而热爱劳动,更加珍惜劳动成果;进一步培养自尊自爱、诚实守信、坚毅勇敢、勤奋进取、谦虚谨慎、正直宽厚的健康心理品质;能初步辨别是非曲直,评价道德行为;初步具有抵制外界不良影响、错误言行的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参与竞争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促进兴趣、爱好向良性方向发展;了解青春期心理,端正与异性交往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3. 初中三年级德育目标: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培养良好的政治信仰;培养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培养刻苦钻研的学风、热爱科学不讲迷信的思想情感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勤奋学习的志向;逐步形成热爱集体、愿为集体和他人服务奉献的责任感,逐步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观念,养成主动参加劳动的习惯。初步养成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的健康的心理品质;培养调适青春期心理的能力,与异性正常交往,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形成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明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正确对待升学与就业、成功与失败,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高中分年级德育目标

1. 高中一年级德育目标: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培养与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相适应的人生价值观,激发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进行基本的政治观点、群众观点、劳动观点、集体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逐步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观察适应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把个人前途与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紧密联系的感情基础。加强法制观念,敢于见义勇为。在巩固初中阶段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文明行为水准,热爱科学、尊重知识、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培养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具有初步调节心理冲突的能力。培养广泛良好而有益的兴趣、爱好。

2. 高中二年级德育目标:树立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观念。培养维护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发展国际友好合作的观念。初步掌握马克思义经济常识、政治常识与邓小平理论的联系,正确认识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拥护祖国统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及现代西方文化思潮。提高分析评价、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公与私、义与利的辩证观念;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常识;树立遵守宪法、尊重人权,维护安定团结局面的意识。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培养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健全人格。进一步养成专心致志、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训练坚强意志品格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初步树立正确的友谊、恋爱、家庭观。

3. 高中三年级德育目标: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政党、民族、信仰、宗教等方面的科学观点。开阔政治视野,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现象;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共产主义信仰;引导学生树立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人生价值观,把自己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正确对待升学、就业、入伍等各种矛盾。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牢固树立时间、效率观念。了解和接触社会,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培养拼搏进取的精神,培养“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的优秀思想观念,自觉遵纪守法,自觉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心理冲突的调节能力。

从目标结构的微观构成出发,实验中进一步制定了各学科和各项活动的德育目标。

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再概括——20个德育目标,11个人才培养目标。

20个德育目标:1.热爱祖国;2.热爱集体;3.文明礼让;4.勤劳节俭;5.尊师敬长;6.勤奋学习;7.助人为乐;8.团结互助;9.诚实守信;10.勇敢坚毅;11.遵纪守法;12.珍惜时间;13.明辨是非;14.求异创新;15.适应合作;16.爱护公物;17.身心健康;18.正直善良;19.无私奉献;20.自律自强。

11个人才培养目标:

1. 忠于祖国,无私奉献,做报效祖国的人;

2. 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做博学多才的人;

3. 讲究公德,遵纪守法,做道德高尚的人;

4. 勤俭节约、热爱劳动,做勤劳朴实的人;

5. 讲究卫生、衣着整洁,做洁净自尊的人;

6. 做事认真,不图虚名,做踏实肯干的人;

7. 待人真诚,实事求是,做诚实守信的人;

8. 见义勇为,不怕挫折,做勇敢坚毅的人;

9. 知荣知耻,抗拒诱惑,做立场坚定的人;

10. 自育自救,自我超越,做自强不息的人;

11. 身心健康,求异创新,做创新进取的人。

四、构建完善的内容体系

德育目标提出了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要实现这一要求,就要依靠教育者通过一定手段,按照目标需要所设定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结构状态。所以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和安排的特定的教育内容。它既是目标的具体化,又是教育者对学生影响的目标。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思想品德发展水平、学生思想品质存在的问题和当前形势的需要。

我们把学校德育内容须确定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五个方面,即五要素。其次要体现德育五要素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从理念到实践、由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并由各个教育阶段彼此衔接共同完成,每个教育阶段保证了德育内容结构的系列性和完整性。同时做到德育内容的渐进性和综合性,克服假、大、空、简单重复和脱离实际的问题。德育内容的确定遵循了统一性和规范性的原则,以克服以往德育内容出现的随意性和形式主义,从而建立起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德育内容体系。

根据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纲要》以及《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中小学德育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内容: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集体主义教育。

第三,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的教育。

第四,劳动教育。

第五,道德教育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根据《中学德育大纲》我们把德育内容具体化为:

中学德育基本要求:

初中德育以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为重点。

高中(职高和中专)德育以人生观教育、理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

初中德育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社会主义教育;4、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6、劳动教育;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8、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的教育。

高中德育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社会主义教育;4、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6、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7、遵纪守法教育;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整体研究

构建德育内容体系研究的同时,我们遵照整体性原则按照内容特点,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由宏观到微观的德育规律出发,将整体内容细化,形成了德育内容宏观——中观——微观的整体系列结构,并且在这一结构中,从内容的教育和培养,形成了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内化与升华。

五、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主要结论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坚持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了道德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促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培养;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改革。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构建了德育系统、科学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和评价体系,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推荐访问:研究 深化 构建 学校德育 体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