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中的文化特征比较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中西方建筑中的文化特征比较

2022-10-30 20:1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由于地域阻隔和文化差异的原因,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西建筑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各自独立发展,很少有交流的机会,从而形成了形态迥异、个性差别极大的建筑风格。中西建筑的差别,其本质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环境,社会形态及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别。它对建筑的影响反映在地域和民族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等因素对建筑创作思维的直接影响。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文化。

【关键词】 建筑文化;建筑差异;文化特征

自从人类建造了房屋后,就远离了自然的侵袭,极大地改善了繁衍生息的条件,这是人类跨入文明史的重要一步。建筑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空间文化形态的展现,是人类按照一定的建造目的,运用一定的建筑材料,把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和美学语汇进行的营造。这种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构成的建筑同时又反过来表现人自身,这就是建筑的文化性。

一、建筑文化的内涵

建筑文化伴随着建筑的产生而产生,它是人类建筑活动方式和建筑产品的总和,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层次,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内涵。它是人类创造的人工自然物中最富象征性的成果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文化也在不断进步,但无论在何时,从本质上来讲,建筑文化都是社会核心思想潮流,价值观与行为方式的反映,是环境文化,生存文化,社会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综合体。

二、中西建筑中的文化特征体现

由于地域阻隔和文化差异的原因,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西建筑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各自独立发展,很少有交流的机会,从而形成了形态迥异、个性差别极大的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受到中国传统的儒家“礼教”、兼有“阴阳论”等综合影响,强调事物的互补转化,情理的对立统一,建筑表现出临时的概念。而西方建筑则更多的受宗教、皇权的支配,是神权的反映,皇权的体现,在建筑上表现出强调永久的概念。

中西建筑的差别,其本质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环境,社会形态及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别。它对建筑的影响反映在地域和民族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等因素对建筑创作思维的直接影响。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东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别。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中世纪欧洲的教堂等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唯有我国的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做为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是古希腊文明,起源于希腊的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这种海洋文明富有商业精神和外向的扩张性。西方思想文化更多地是石头般的真率、质朴、刚硬、雄壮。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与西方相对,中国是以原始农业为主的黄土文明,即农业文明。中国人安土重迁,家园不仅提供衣食,而且是宗庙所系。中国人自认居于天下之中心,对待周边夷狄民族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实行德化要近者安而远者归,要四夷宾服,富有内向的聚敛性。中国的儒教可以说是一种耻感文化,讲究温良恭俭让,讲究忠恕之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总之要推己及人,强调自我约束,调从内部调节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如果做不到这些,则足以羞耻。由此出发,中国人素有忍的传统与韧的精神,中国的思想文化与木材的细致、深秀、坚韧、柔美有更多相通之处。

2、建筑的空间布局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式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的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这庄严雄浑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3、建筑形态的发展

建筑形态的发展,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从建筑形态的发展过程看,中国人对传统之风俗、习惯、看法,是固封保守的。中国人对于革新或外来之事物,颇为反感。西方建筑大量使用石头与西方文化特征有神秘的对应。开放、轩敞的西方建筑是海洋文明的必然产物。西方建筑在其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差别十分显著,稍具常识之人即可一眼分辨出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建筑;而中国建筑的形式和所用的材料在不同历史时期递延变迁的痕迹则微乎其微,除非专业人士才能从斗拱的层数多寡等细微之处给一座中国古代建筑正确地断代。从建筑的差异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出西方有比中国更强的革新精神。

三、现代建筑文化

1、现代建筑文化的兴起

现代建筑文化伴随着现代建筑的出现而发展。而现代建筑又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从19世纪末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以来,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西方文明征服、殖民、主宰着世界。在一、二次大战之间,包豪斯宣告成立。它大胆质疑古典建筑繁琐复杂的形式,崇尚本质——功能至上的简约。同时,前卫的建筑师聚集在一起起草了《雅典宪章》,从而宣告新建筑与现代主义的建立。勒•科布西埃的工业化机械美学拓展了人们的视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对建筑的认识得到极大提升。一个崭新的建筑时代诞生了。

2、科学技术是现代建筑文化的革命性力量

科学技术是现代建筑的核心动力。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创造了一系列新型的建筑材料,各种先进的建筑设备,科学的结构设计理论,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再加上建筑设计管理和建筑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几乎可能使建筑师们进行为所欲为的创作。科学技术也是现代建筑文化的革命性力量。它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促使人们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的改变。新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新的建筑哲学和建筑理论,导致了建筑文化的变革,是建筑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源动力。但是,我们不能单一地将“现代建筑”看成“西方建筑”。更不能把“现代建筑文化”视为“西方建筑文化”。现代建筑文化具有国际性的同时也具有地域性,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独特性,它不是“一元”的,也不是“二元”的,而是“多元”的。

3、可持续发展理念

近五十年的工业化大发展,面对日益加剧的全球环境、生态与能源的危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频频出现在各个领域中,它表明环境与生态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现代建筑中,不再过分提倡“机器美学”,“炫耀”工业革命带来的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而应注重可持续发展,建造节能、节地、环保的“绿色建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的思想,成为未来建筑文化的新趋势。

综上所述,21世纪是注重多元化、个性化与推崇地域性建筑创作倾向的时代。建筑也将朝着注重建筑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在传统与现代、国际性与地域性多种文化交流和共存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技术来解决人居环境问题,创造具有新的审美价值的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贾倍思.型和现代主义[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倪建林.中西设计艺术比较[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4] [意]马里奥.布萨利.东方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 [英]罗杰.斯克鲁顿.建筑美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建筑形式的视觉动力[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中西方 特征 建筑 文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