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做法及成效(完整),供大家参考。
基层文化网络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 我们抢抓三峡库区移民搬迁补偿机遇和国家、 省、 市出台的相关政策机遇, 围绕“五强化五促进”, 逐步构建了以县直文化单位为龙头, 乡 镇综合文化站为纽带, 村和社区文化活动室为基础, 文化科技中心户、 农家书屋、 文艺宣传队以及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四级公共文化网络体系, 城乡 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极大满足。
一、 强化解放思想, 力促“文化强县”形成共识
(一)
战略谋划, 高点定位。
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和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中, 把“文化开发”战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 明确了“十一五”期间以重点文化工程带动县域文化整体发展、 以公益性文化单位建设带动全社会大文化发展的思路, 并在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事业繁荣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划, 把建设具有独特魅力、 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大县和文化强县作为今后的奋斗目标。
成立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对全县的文化网络建设进行专题研究, 将文化工作纳入乡 镇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之中, 2009 年, 又将乡 镇文化站、 农家书屋建设、 民间文艺调演直接纳入全县宣传文化工作考核目标, 作为县委考核乡 镇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依据。
全县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文化工作会和专题办公会, 研究解决文化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2010 年, 制订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 对全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
(二)
创新体制, 激活机制。
一是实行文旅融合。
2001 年全县行政单位体制改革, 将文化局与旅游局合并, 同时加挂了新闻出版局牌子。
全县坚持“旅游搭台, 文化唱戏”和“文化支撑旅游, 旅游反哺文化”的发展模式, 进一步整合了资源, 强化了职能, 提升了地位, 有效实现了优势互补。
2005 年, 在保留县博物馆、 屈原纪念馆的同时, 成立了县文物事业管理局, 明确为县文化旅游局直属的副科级事业单位, 强化了对全县文物事业的管理。
二是探索专业艺术团体改革。
我县在全省率先对专业艺术团体—屈原艺术团推行以“人事代理制、 全员聘用制、 岗位工资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 并获得成功, 被省委宣传部作为艺术表演团体改革典型向全省推广。
2009 年, 该团商业演出收入超过 100 万元, 演员人均年收入达2.8 万元。
2009 年, 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管理划转到县广播电视局, 增强了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的监管力度。
三是大力推行乡镇文化“以钱养事”改革。
针对乡镇文化站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乡 镇财政困难的实际, 我们将乡 镇广播站和文化站进行合并, 成立了乡 镇文(化)
体(育)
广(播)
中心, 即综合文化站, 对文化站人员实行全员买断, 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县财政按所在乡镇人平5.2元的标准对乡 镇综合文化站进行足额预算, 建立和完善考评机制,使乡 镇综合文化站人员、 经费、 阵地、 活动实现“四落实”。
(三)
加大投入, 增强后劲。
一是保证经常性文化投入。
按照国家要求, 对图、 博、 文以及专业艺术团体的事业费进行足额预算, 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 文化遗产普查、 文物普查、 送戏下乡、 送电影下乡 等给予必要的配套政策, 确保把国家实施的“文化工程”真正变成“惠民工程”。
全县设立了 10 余个县直文化企事业单位, 其中县图书馆、 县文化馆分获“国家一级馆”、 “国家二级馆”称号, 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
广播电视事业加速发展, 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 97.8%, 有线电视入户率达43%, 46%的行政村建有村广播室。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12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
了新建或维修改造, 站房面积均在 500 平方米左右, 建设农家书屋 147 个, 文化科技中心户513 户, 科技示范户 1360 户, 组建了农村数字电影院线。
二是保证文化活动开展的经费支出。
县政府每年出资举办端午文化活动, 每三年举办一届全县民间文艺调演, 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精品文艺节目的打造, 据不完全统计, 今年投入春晚、 群众文化、 非遗申报与保护、端午文化节、 体育、 广电事业等各种文化活动经费超过 2000 万元。
三是保证重点文化项目的投入。
县政府将面对三峡大坝、 紧邻县城的凤凰山 500 亩土地无偿划拨给文化部门, 用于库区 24 处地面文物的集中搬迁复建, 在文物复建的基础上, 又多方筹资 1.5 亿元, 用于文物复建区的配套工程建设。
近 10 年来, 全县县乡 文化体育设施、 广播电视设施、 文化产业等硬件投入达 2.73 亿元。
二、 强化服务意识, 力促“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一)
创新载体,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我县连续举办了六届以纪念屈原、 传承端午习俗为主要内容的端午文化节。
节庆期间, 举办屈原祭祀、 端午诗会、 龙舟竞赛等系列活动。
2010年 6 月 16 日, 首届中国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在成功举办, 端午文化品牌由此叫响全国、 走向世界。
每三年开展一次全县民间文艺调演, 2009 年国庆期间来自全县各个乡 镇的 30 多个节目, 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登台, 展现了当代农民的风采。
近年来, 全县举办了 三届“唱响移动•乐在新农村”歌舞乐电视大赛, 三届青年形象展示大赛, 两届“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以及勤廉歌会、 迎奥运火炬到县城传递、 庆祝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等大规模的文化活动。
文艺团体空前活跃, 屈原文化研究会、 美术家、 摄影家、 书画家协会和骚坛诗社等文艺团体活动不断, 呈现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态势。
屈原文化研究会每年例行召开学会和培训班, 举办四届屈原文化论文大赛。
全国唯一一个农民诗社—骚坛诗社现有社员 70 人, 共出版诗集 20 多本。《屈原文学》 获“全国十佳文学内刊奖”。
(二)
挖掘资源, 文艺精品不断涌现。
全县以参加各类文化赛事为契机, 先后投入数百万元用于文化精品打造。
2004 年, 县文化旅游局编排选送了由“峡江号子王”胡振浩担纲主演的《峡江船工号子》, 获得第十三届全国群星奖和“省楚天群星奖”大赛金奖, 实现了文化历史性的突破。
另外, 《花鼓舞》 喜获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 屈原艺术团与九畹溪旅游公司联合打造的反映屈原爱国情怀的水上实景剧《礼魂》, 一经演出就受到游客青睐; 表演唱《三只燕子》、 舞蹈《巴楚村鼓•生》 和《楚音》 等一批文艺精品先后在省市比赛、 调演中获奖;今年 10 月, 一部展现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原创歌舞《多彩》 获全市第六届专业文艺汇演一等奖。
文学作品同样精彩纷呈, 先后出版了一大批题材各异、 影响力强的优秀文学作品, 如《屈原》、《屈原传》、《屈学问题综述》、《风物传说》 等, 一批作品在省市专业评比中获奖。
(三)
部门联动, 文化内涵更加丰盈。
充分发挥教育、 体育、 卫生、 科技、 广电等部门的自身优势, 相互渗透, 相互补充, 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中丰富先进的文化内涵,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大力开展青少年思想文化教育。
开展走访宣传活动, 确保学生入学率。
今秋, 全县义务教育实际入学 23740 人, 巩固率为 100%。
开展以屈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
全县师生开展了“传承端午习俗, 弘扬屈原爱国精神”的系列活动。
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
实现周边 200 米无网吧、 无歌舞厅、 无电子游戏厅目标。
积极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
全县常年坚持参加体育锻炼者 10 万人左右, 占全县体育人口数的 30%以上。
扎实推进医疗卫生事业。
全县乡 村医疗机构覆盖率达到 95%。全年开展送医送药送卫生知识下乡 60 多次, 接诊群众 1 万多人次。
新农合参合率达 95%以上。
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
农业和科技部门以做大做强柑橘、 茶叶、 畜牧和水产养殖、 蔬
菜等六大支柱产业为重点, 开展“科普之春”和“科技活动周”等送科技下乡 活动, 先后举办两届青少年科技节, 万名青少年参加活动, 全面普及了青少年科技创新知识。
三、 强化保护传承, 力促“文化遗产”重放异彩
文物保护成绩斐然。
全县文物主要采取发掘性保护和搬迁保护相结合的措施, 重点加强了以凤凰山地面文物集中搬迁复建为主的文物保护、 开发和利用工作。
2006 年, 凤凰山古建筑群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群搬迁复建地面文物达 24 处, 累计投资达3 亿多元。
全县现有 1 处国家级、 1 处省级、 8 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下出土文物 1 万多件, 在我县保存并登记的有 1300 多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扎实有效。
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组织开展了全县非遗资源普查、 名录体系申报等工作, 建立了非遗数据库,共收录文字资料 50 余万字, 音频资料 3500 多分钟, 视频资料 8000 多分钟。
2009 年又成功申报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前, 列入世界级非遗保护名录 1 个、 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3 个、 省级 5 个、 市级 7 个、 县 9 大类 43 项。
我县非遗工作成为全国典范,多次受到国家、 省、 市各级领导的好评。
2006 年, 我县被评为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央视《焦点访谈》 作了专题报道。
屈原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 年, 我县荣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和“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县”。
四、 强化文化内涵, 力促”文化产业”特色鲜明
多年来, 我们紧紧围绕群众文化需求多样性、 丰富性的特点, 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发展现代娱乐业、 文化网络、 电子图书、 印刷、 书刊销售、 文化传媒广告等, 通过创作广场舞蹈精品、 舞台艺术精品、 书法美术精品, 提高了的知名度。
鼓励和引导民间文艺宣传队、 文化中心户、 文艺社团、 民间艺人走向市场, 支持社会各界人士利用文化资源开发产业。
目前, 全县文化产业已涉及演出业、 文化娱乐业、 印刷业、 文化旅游业、 文化体育业等众多领域。
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上台阶、 上规模。
以经营酒店业为主的海立公司,敏锐地捕捉市场需求信息, 深挖屈原文化、 峡江文化, 自主研发了屈原、 昭君工艺品、 屈姑风味小吃等 3 个系列的 50 多个单品, 其开发的银质屈原塑像获“武当杯”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工艺品类银奖。
近三年销售收入达 5000 余万元, 实现利税 200 多万元。
五、 强化规范管理, 力促“文化市场”繁荣发展
多年来, 我们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不断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和文化市场监管力度, 引导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严格实行网吧“零点断线”和“一次性死亡法”, 彻底解决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夜不归宿的问题。
定期开展“黑网吧”专项整治行动, 今年在城区共取缔“黑网吧”2 家, 现场查扣电脑主机 14 台。
大力开展“扫黄打非”活动, 加强音像制品、 出版物、印刷品市场管理, 推行使用正版光盘。
在“堵”的同时, 我们还加大了“疏”的渠道和力度。
全县聘请了 79 名“五老”义务监督员, 对城区网吧进行日常巡查。
大力开展文明执法活动, 坚持把事后处罚与事前教育、 引导、 告知相结合, 切实做到政务公开, 阳光操作, 塑造文化执法新形象。
全县现有娱乐、 演出、 音像、 电影、 新闻出版、 图书、 网吧、 文艺培训、 文化旅游等 9 大文化市场, 经营网点发展到 300 多家, 文化工作者和经营者 3000 余人。
推荐访问: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做法及成效 成效 网络建设 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