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榜样【优秀范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学习强国 > 文章内容

学习榜样【优秀范文】

2022-07-06 14:0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榜样【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学习榜样【优秀范文】

 

  在选择报考复旦大学新闻系之前, 我的内心也纠结挣扎过很长一段时间。

 毕竟, 作为一个跨学校, 跨专业, 快地区的三跨生, 而且已经工作半年的我来说, 做这个决定是非常艰难的。但是, 我又是一个非常追求完美的人, 走出校门工作的这半年, 让我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一个人一辈子, 如果能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非常多的人做不到。

 我不想那样, 趁年轻, 该好好的搏一把。

 以上的话, 不是煽情, 只是想告诉看这篇文章的学弟学妹们, 既然选择了, 就该好好的努力,只有奋斗了, 才有可能过上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

 不再花过多篇幅介绍之前的心情, 相信看这篇文章的学弟学妹都想尽快借鉴到如何考取复旦新闻系的经验。

 以下就详细写一下我半年的整体复习策略。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在准备复习之前, 我在各大考研论坛搜集了很多关于考研经验与复习建议的帖子, 并将他们打印出来, 加以研究。

 相信很多人都有和我一样的经历。

 毕竟已经考上的学长们的复习经验,肯定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在经过研究这些帖子之后, 我发现, 经验和建议虽然千差万别, 但是有两点, 几乎所有的师兄师姐都提到了。

 第一, 研究真题; 第二, 重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在后来的复习中, 我也发现了这两点的重要性。

 一、 先说真题。

 研究真题, 是整个复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相信我, 真题无论看多少遍, 研究多少遍都不为过。

 因为复旦新院出题的重复率太高了, 一个题目, 前年出了, 去年又出了, 今年出现的可能性依旧很大, 譬如我印象最深的, 2011 年刚考过的“时务体” 这个名词解释和“邹韬奋的六刊一报” 这个简答题。

 大家可以自己查查在历年真题中重复了 多少次, 我敢说, 2012年再考的可能还是很大。

 当然, 研究真题的目的, 并不是仅仅期待下次考研能够出现原题而去背真题, 研究真题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通过真题抓住参考书目的重点, 掌握考点所在。

 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 当从头到尾看完一遍《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或者《新闻学概论》 后, 觉得哪里都像考点, 哪有又都不像。

 我在暑假看第一遍书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感觉, 明显的似懂非懂, 抓不住重点。

 而看了真题后, 再反馈到书本上的, 就能很快发现参考书目中常考的重点章节和知识点所在。

 在这里再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 我习惯用铅笔将真题反馈的知识点在书上做记号,一段时间以后再翻书, 发现有的地方已经划烂了, 有的地方还是新的。

 划烂了的地方自然就是重点, 而重来没有做过任何记号的地方就可以只粗略的看看。

 说到这里, 也许你已经大体知道该做什么了, 也许你已经在各大考研论坛找到了一些零散的真题。

 但问题是具体的该怎么去做?

 下面我再详细的说一下我的复习过程。

 研究真题, 就是抓重点, 重点其实就是考点。

 抓住了考点, 就抓住了真题的出题思路。

 我们就能以不变应万变。那么真题中重复出现的考点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在考试之前能够抓住的“不变” 又是什么呢? 难道仅仅是历年真题出现的原题吗?

  当然不是。

 抓住考点比抓住原题更有效。

 考点通常可以分为死考点和活考点两种。

 先说思考点的应对方法。

 死考点就是知识点变动不大, 一般只会变化出题方式, 答题思路也不会变化太大的考点。

 比如《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的内容, 相对而言就都是死考点, 是我们最应该把握住的。

 同一个考点, 会以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论述题的方式来反复出现。

 譬如2011 年刚考过的简答题“邹韬奋的六刊一报” , 就以很多形式考过, 1911 年考过名词解释“邹韬奋” 、 2007 年考过名词解释《大众生活》 、 2002 年和 2009 年加上今年 2011 年都考过简答题他主编的“六刊一报”、 1993 年考过论述题他主编的《生活》 周刊的历史与特色,2001 年考过论述题邹韬奋的办报活动。

 总结类似死考点的出题思路, 我们可以发现, 同样的考点有时会一字不改重复出现, 也有可能几年内会变换着出现, 比如考过历史人物, 再考他的办报活动, 或者考他主编的报刊。

 总而言之, 一个考点, 如果能全方位的掌握, 不管它以什么题型出现, 我们的答题思路, 都摆在哪里。

 那是不是把邹韬奋这个知识点全部掌握了, 就算完了呢, 其实我们可以再进一步, 将这一考点再发散思维:

 《生活》 周刊被封后, 邹韬奋好友杜重远挺身而出, 创办了《新生》 周刊。而“《新生》 周刊”1996 年考过名词解释, “新生事件”1997 年考过名词解释……再继续发散,等等。

 总结上述思路, 考点与考点之间, 题型与题型之间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非常灵活的联系在一起的。

 掌握真题, 把握其出题思路, 才算把真题的考点研究透了, 才算真正抓住了重点。

 还是举上面说过的那个例子:

 “时务体” 。

 考前我将与“梁启超” 有关的知识点做过一次很详细的总结, 因为 05 年考过论述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2010 年又考察了简答题, 自然是重点, 而“时务体” 是与“梁启超” 非常紧密的一个考点, 同时在历年真题中也出现过很多次。

 果然 2011 年又一次考到, 这一题的分拿的就非常轻松。

 我个人觉得, 复旦新闻系的考研试题是非常人性化的, 一般死考点都会占到 80-90 分,也就是说, 掌握了所有的思考点, 及格是没人太大问题的, 譬如, 《新闻传播学基础》 , 150分的试卷, 在 2009 年死考点占到了 90 多分, 2010 年占到了 80 多分, 2011 年的数据, 大家也可以去统计一下。

 所以, 不要担心会有些题目你不会, 只要认真复习过了, 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运用这个方法, 我拿下了所有的死考点的分数。

 下面在谈一谈我对活考点的看法。

 活考点应该是复习过程中我们最为担心的, 不仅仅害怕题型太开放, 而且害怕所出的题目不知道运用书本上那个知识点去回答。

 其实掌握了方法, 活考点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

 我的方法, 还是要通过真题来把握出题方向。

 其实活考点,无非就是结合了当下热点问题和现象考书本上的理论和原理。

 出题的方式虽然灵活, 但是答题的理论和原理都是在书本能找出来的。

 大家可以试着去想这样一个问题, 书本中的很多大的原理, 其实在现实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热点事件。

 历年真题中的热点时间已经过时了, 对于材料中的事件本身, 我们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去深究, 但是对于分析该事件所用的理论, 我们必须要掌握。

 毕竟, 能够结合热点问题出题的理论也就那么几个。

 连续几年的题目, 很可能只是换汤不换药。

 当然, 也必须要培养能观察事件与理论相联系的能力。

 另外, 热门的考点还有一种表现方式, 就是在历年真题中连续几年没有考到, 但是知识点本身又是重点。

 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把握这样的知识点呢? 当然也是有方法的。

 我的方法是, 在研究复旦已出考点的出题思路基础上, 结合其他新闻专业比较牛的名校的历年真题热门考点, 特别是新闻传播学基础的考点, 再用研究复旦真题一样的方法反馈到参考书目上, 然后把重复过的、 可能再重复考点及其可能出题的方式总结出来。

 我自己在网上收集了北大、 清

  华、 人大、 武大、 南大的历年真题, 结合复旦的真题, 找出了另外可能出题的考点。

 这些名校的考点其实就体现了一段时期内的研究热点与考察热点, 因此也可以帮助我们在研究复旦真题的基础上突次重点。

 譬如, 2002 年清华考了论述题:

 新闻观与宣传观的辨析, 2002 年南大也考了试述题: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及其相互联系, 2008 年复旦的论述题也考了:

 “论新闻宣传。

 ”再譬如, 04 年北大传播学简答考过这样一个题目:

 “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舆论导向’吗? 这两者间有什么异同点? ”, 06 年复旦新闻传播学基础简答就考了类似的题目:“试论美国‘议程设置’和我国‘舆论导向’之不同。

 至于其他学校的真题怎么才能找到, 我觉得在网上搜集资料也是一种能力, 个人的意见是不必要花钱去买真题, 我就花了 60 元买过一份复旦历年真题(带答案)

 , 那些答案让我真的不敢恭维。

 当然, 我前面列举的那些名校的真题, 如果觉得经历有限, 也不必每个学校的真题都拿来研究。

 选择一到两个学校就足够了。如果为了考取更高的分, 就另当别论。

 上面的内容, 我大致说了一下研究真题, 抓住重点的方法。

 接下来我再说一下如何整理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真题。

 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重点, 看这篇文章想学到经验的同学一定要仔细看下面这段的内容。

 第一, 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

 我先是收集到了复旦以及其他个名校的真题。

 前面说过, 复旦的真题我买过一份, 但是答案不太靠谱。

 我建议大家可以直接在网上收集。

 然后将真题进行分类。

 每一门我都准备了三个版本, 分别按照题型、 考点、 出题角度来分类, 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寻找规律, 并在真题的旁边记上该题的时间以以及院校, 这样做的目的也很明确, 可以帮助你比较, 大致推算考点何时再考的可能性。

 譬如, 通过分析我发现了一个现象, 2000 年左右的真题考点, 特别是新闻传播学基础 2000 年前之前的真题, 有重新作为重点考察的趋势, 因此我将它们列为复习的最重点。

 再譬如, 近一两年出现过的考点, 再考的可能性非常大。

 09 年名词解释考过《每周评论》 , 10 年原题出现了, 2011 再一次考到, 说明了什么呢, 聪明的你一定懂的。09 年考过论述 1942 年新闻改革, 10 年考的是论述 56 年新闻改革, 2011 年的论述题, 结合1942 年的改革和 1956 年的改革, 又一次考了。

 考试的时候, 拿到试卷我特别兴奋, 基本上所有的题目, 都被我当作重点复习过。

 试想一下,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情况, 会不得高分吗?

 第二, 整理笔记过程在注意做到如下 2 点:

 专题化, 题目化。

 “专题化” 最核心的内容, 就是要善于抓住主线, 然后发散思维, 归纳总结

 我一直有一句话引以为豪的话, 在大学里写总结后被很多老师引用, 或许有的人已经听过, 那就是, “找到穿起珍珠的那根线, 珍珠才能变成项链。

 ” 每一个知识点, 都是一颗珍珠, 如果没有一根线, 珍珠就会散落的到处都是, 而找到了这根线, 才能把每个知识点都串起来, 不管考哪个,都不怕。

 我接下来要说的, 就是怎么找到这根线。

 举个例子来说, 《申报》 。

 (这里再插一点题外话, 相信复习《中国新闻事业史》 到最后,大家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发生的事情和出版的报纸, 基本上集中在背景和上海两个地方。而考复旦新闻系, 要特别注意在上海发生的新闻事件和在上海出版的报刊)

 《申报》 的历史很长, 经历了三个阶段。

 而关于《申报》 各个阶段知识点的的讲述, 分布在参考书目中四、 五个地方。

 如果只是分开一味的记忆, 对于近代史不好的同学, 很容易记混。

  而如果先画一条时间线, 再到参考书目上找答案, 对这条主线加以充实, 整个《申报》 专题就一目了然。

 我们可以这样做, 先总结出《申报》 的发展史。

 如下:

 《申报》 是旧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一家报纸, 创刊于 1872 年 4 月 30 日 , 创办人是英国人美查。

 其发展历程可以列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外国商人创办的私人报刊, 大众化报刊 ( 1)

 创办初期:

 《申报》 的创办人是英国商人美查, 其办报目 的只为盈利, 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

 美查认为中国编辑最了 解中国读者, 因此将编辑大权交给蒋芷湘、 钱昕伯等中国文人, 使《申报》成为第一家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外报。

 《申报》 创刊号, 其发展蒸蒸日 上, 竞争矛头直指先于其出版的《上海新报》 , 使后者被迫应战并大胜。

 ( 2)

 初期业务改革:

 《申报》 的创办初期, 新闻业务不断发展, 不仅是整个中国办的最为成功、 最具特色的商业性报纸, 还确立了 中国商业性报纸的基本模式。

 具体有:

 注重新闻报道, 提高新闻时效性;不断拓展新闻报道面, 大量报道社会新闻; 加强报纸言论工作; 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看在新闻图片 ; 成功兼营其他出版事业等。

 《申报》 的问世, 标志着这种每日 刊行的、 面向社会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 开始成为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第二阶段:

 史量才主持《申报》 阶段 ( 1)

 实行企业化方针:

 1912 年史量才接办《申报》 后, 提出“经济独立” 、 “无偏无党” 的企业化方针, 抵制袁世凯等政治势力对报纸的收买, 摆脱一切政治集团或政治人物对报纸的影响。

 在史量才接办初期, 该报纸发行量只要 7000 多 份, 到 1922 年创刊 50 周年时, 已发展成为平均日 销 5 万份的大报。

 主要采取了 以下措施:

 起义, 开展广告业务, 设广告推广科; 其二是强化报纸发行; 其三是注重基础建设, 更新技术设备。

 至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 《申报》 已发展成为不仅是上海, 更是全国最大的报纸之一。

 ( 2)

 新闻报道业务加强:

 为避免在战争迭起的动荡政局中收到牵连而危机营业利润, 《申报》 实行不偏不倚、 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

 《申报》 在对新闻的取舍上主张去芜存菁, 强调短而精。

 《申报》 总主

  笔陈景韩把新闻采访写作要求归纳为 3 条, 一曰确, 二曰速, 三曰博。

 此新闻“三字经” 成为当时《申报》 记者的守则, 一时为报界记者所效仿。

 ( 2)

 《申报》 兼并《新闻报》 计划破产:

 《申报》 兼并《新闻报》 是当时新闻界最令人瞩目 的事件。

 1927 年史量才购进《时事新报》部分股票, 1929 年又要购进《新闻报》 股票, 却遭到了 强烈抵制, 并且由于国民党当局实行党化新闻界政策等种种原因, 报业托拉斯计划中途流产。

 ( 3)

 “九一八” 后《申报》 改革 “九一八” 事变后, 《申报》 一改保守的政治立场, 主张抗日 民主, 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积极参与抗日 救亡运动...


推荐访问:学习榜样 榜样 优秀 学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