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感想(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感想
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人民日报:
董雪兵 池若楠 2021 年 06 月 15 日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这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根本遵循。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加强基础研究,需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基础研究的氛围,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创造与维护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基础研究生态,让科技工作者安心开展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
发,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有利于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此,需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同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对接,打通产学研创新链和价值链。
发挥企业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和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科技领军企业需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将市场需求导向贯穿在投融资、研发、评价等各个环节,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和人才引进及培养机制,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一代技术创新以及技术推广应用上发挥相应作用。
加强全球科技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是更加主动
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实现开放创新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实现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互补,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这要求我们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优势领域打造“长板”,夯实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基础;同时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合作,打造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新平台,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在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中加强创新合作。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感想
以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有助于打造更加安全稳定的供应链产业链,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的关键所在。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自立自强提高科技供给质量,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强大动力,实现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当前,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2020 年,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0%以上。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科技创新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科技投入强度偏低,不少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卡脖子”问题还比较突出;基础研究仍然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待提升,创新人才培养和储备亟须加强。面对全球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打造面向未来的发展新优势。整合创新资源,将有关政府部门、企业界、科技界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纳入创新网络,加强统筹协调、信息共享和创新合作,形成强大合力。加快推动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构建新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瞄准若干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增强创新底蕴和后劲。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把握大趋势,打好基础、储备长远,实施基础研究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培育一批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着力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高技术人才、职业技能型人才,完善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努力造就一批国家急需、规模宏大、水平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
团队。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自由探索、催生重大科学发现的机制和文化,推动创新创业创造深度融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最大程度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潜力。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拥有一批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企业,是一个国家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强高新技术研究,推动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高速列车、特高压输变电、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以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需要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国有骨干领军企业,支持其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鼓励领军企业牵头承担或与其他科研院所联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支持其牵头组建重大创新联合体,集成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参与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同时,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产业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为企
业创新搭建技术平台。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孵化体系,培育一大批“隐形冠军”。
坚持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需要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一方面,广泛吸引全球创新人才来华工作创业,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为来华工作创业的海外人才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另一方面,进一步鼓励我国科技工作者走向国际科技舞台,积极参与重要国际科技组织工作,支持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为解决可持续发展等全球重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同时,以更加开放姿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格局,拓展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交流渠道,探索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积极参与和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气候变化、空间、健康、能源、农业等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推动科技共同体建设,促进世界创新发展。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感想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心得体会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新的方向。几年来,我国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奋斗者”号成功坐底……中国科技创新取得了骄人成绩。
迈入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的情况下,科技创新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各地各部门要“育好种子、松松泥土、施好肥料”,让科技之“花”破土绽放,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育好种子”,关键是打赢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好科技之“花”的种子,关键是要加强基础研究,掌握核心技术。我国现阶段科技创新还面临着很多“卡脖子”难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科技引领,瞄准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紧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应用牵引,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各地各部门要提高对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加快制定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力度,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实行税收优惠,让“科技种子”在阳光雨露下充分孕育。
“松松泥土”,关键是全面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及时为科技创新“松土”,能够让科技之“花”有更多的生长空间。习总书记指出,“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减法’。”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各地各部门要杜绝论资排辈、设置门槛等不良风气,“铁拳”出手,扫清一切约束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松松泥土”与“厚植沃土”并行,坚决杜绝要求科研人员参加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活动,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让科技人员心无旁骛地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去,让更多科技人员敢于“揭榜”勇于“挂帅”!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
“施好肥料”,关键是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花长得好不好,不光要看泥土肥不肥,还要看有没有持续施肥,让花的成长不断档,各类创新人才就是科技之“花”的肥料。习总书记强调“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只有坚持人才强国战略,把握好“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这一重要方针,源源不断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我国的科技发展才能永不断层。各地各部门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氛围,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加大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经费投入,引领更多青少年树立创新志向。要支持保障院士工作,完善支持高端人才、专业人才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措施,鼓励科技人才勇闯创新“无人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科技之“花”提供源源不断、优质高端的人才“肥料”。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感想
央视快评: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徐瑶 2021 年 05 月 30 日
5 月 28 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分析了新一轮科技创新的形势和任务,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锚定了新的坐标,对更好发挥两院院士和中国科协作用提出殷切希望,在会场内外产生了热烈反响,必将进一步提振全社会创新自信、释放创新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从北斗组网、墨子“传信”、“天问”探火等大国重器,到疫苗研制、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民生福祉,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
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抢占先机才能赢得未来。从国内来看,无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还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保障国家安全,都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在此背景下,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要“立起来”,通过自力更生,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安全、可控,而且要“强起来”,通过自主创新,破解“卡脖子”项目和领域,积极探索科技前沿,攀登科技高峰,推动形成国家发展新优势。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找准主攻方向是前提,要科学系统谋划实现“四个面向”的解决方案和路径,加强科技供给,补齐科技短板,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敢于探索“无人区”,甘于坐冷板凳,坚持问题导向,下好“先手棋”;体制机制改革是“牛鼻子”,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揭榜挂帅”等制度作用,释放支持全
面创新的制度潜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是外部动力,要以全球视野构建开放创新生态,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人才是科技竞争的根本,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为人才充分解绑,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把握好科技这个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变量”,切实将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大部署落实好,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尊重人才、关心人才,为实现科技强国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制度保障,让创新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感想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针对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总书记回顾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系统梳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新突破、新跨越,对党的十九大以来党领导科技事业作出的战略部署、取得的重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作出全面总结。
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作为 2035 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从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从“三个面向”到“四个面向”……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快
推进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要技术领域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阶段,并跑、领跑的比例不断扩大。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稳步提升,由 2017 年的世界第 22 位上升至 2021 年的第 12 位。
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
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加强,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成功组织了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怀柔一号”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成功发射,“慧眼号”直接测量到迄今宇宙最强磁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新一代“人造太阳”运行时间突破千秒,“雪龙 2”号首航南极,“祖冲之二号”和“九章二号”实现量子优越性。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验收。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积极抢占科
技制高点。“海斗一号”成功实现万米下潜并完成科考应用,“奋斗者”号成功坐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神舟十三号”顺利完成任务返回地球,“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首次实现千万核心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墨子号”实现无中继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天鲲号”首次试航成功。“国和一号”和“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取得新突破。“深海一号”生产储油平台正式投产,支撑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能力进入世界先进水平。通过加强创新投入和布局,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全面部署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系统布局、整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确立。科技资源统筹配置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不断优化。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扩大科研相关自主权,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减轻了科研人员负担。健全成果转化制度、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完善分类评价机制,突出国家使命导向,出台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硬措施。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体系建设,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聚 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快速增长,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高水平创新人才队
伍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涌现,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成为科研主力。重大科研攻关对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依托重大创新基地培养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稳妥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加强院士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政府间科技合作稳步发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创新对话机制,深入实施科技合作伙伴关系计划。积极参与并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进入重大工程安装阶段,我国正式成为平方公里阵列天文台成员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成效明显,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取得丰硕成果。积极推动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和信息共享,搭建面向全球的开放科学共享服务平台,加强疫苗、药物、检测等方面的国际联合研发合作,加入世卫组织牵头组织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切实履行向全球提供疫苗等公共产品的庄严承诺。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中国要强大、中华民族要复兴,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实践证明,我国科技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新征程上,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我们一定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感想
学习《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针对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总书记回顾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系统梳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新突破、新跨越,对党的十九大以来党领导科技事业作出的战略部署、取得的重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作出全面总结。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中国要强大、中华民族要复兴,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实践证明,我国科技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新征程上,紧密团结在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我们一定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感想
高考: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5 月 28 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抢占先机才能赢得未来。从国内来看,无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还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保障国家安全,都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 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
无论是应对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还是催生发展新动能,都需要有一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该有雄厚的创新能力的积累,能够针对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些难题和“卡脖子”问题,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承担重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需要加强系统设计和顶层谋划,国家层面已经进行了系统的布局,包括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国家队作用,培育更多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简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什么把科技自。
立自强作为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并说明政府如何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2.(12 分)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 年 3 月 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中国科协要肩负起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超带的职责,和党中央国务院一起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
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主动对标科技强国发展战略,搭建各类工作平台,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推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实现更多“从 0 到 1”的突破,加快突被关健领城“卡脖子”关键技术。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原因。2 (12 分)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O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列入二。三五年远景目标之一,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中应该如何作为。(2 12 分)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石。不掌握核心技术,就会被卡脖子、幸鼻子、受制于人。加快突破核心技术,着力构建数字中国,对产品供给、经济结构和发展动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能更好发挥信息化的驱动引领作用,构筑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
我国芯片产业起步晚,导致技术的劣势比较明显,生产的芯片在品质和性能上难以保证,在源头基础上创新不足;很多国内芯片企业早期得到政府支持,过度依赖政府扶持,导致核心能力不强,难以真正走向市场;国内的芯片产业链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垂直整合直接影响国内芯片产业发展和效率的提升;芯片产业投資周期长,研发费用巨大,试错成本高,加之芯片更新换代较快,直接抬升了风投资金投資风险。打造最强“中国芯”任重而道远。
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加快突破核心技术的意义。
5.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4 (14 分) ) 2019 年 1 月 8 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科技奖励表彰的科技成果记录了中国创新扎实的脚印,刷新着中国创造的高度。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从 2018 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获奖项目看,有一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交通领域,由潍柴动力牵头完成“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改变了我国缺少重型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的被动局面;电力领域,攻克电网山火灾害带电防治技术,社会效益显著; 能源领域,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的发明,实现了资源探测技术由粗放型到精细型的跨越,为深地资源探测提供了 “中国范本”。此外,自主研制的麒麟操作系统、轨道交通永磁牵引系统、大尺寸高性能激光偏振薄膜元件、汽轮机减震阻尼叶片等成果,打破了国外垄断,改变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结合材料, , 分析我国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经济意义。4 (14 分) )
6. (6 2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中国通信产业发展迅速,芯片自给率不断提升。但在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更高的通信、军事等领域,国产芯片还有较大差距。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进口芯片金额高达 2300 亿美元,花费几乎是排在第二名的原油进口金额的两倍。“缺芯少魂”的问题,再次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
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如果我们能痛定思痛,加快推进互联网和信息产业政策完善和科技体制改革,那就有可能把挑战变成机遇。对政府部门而言,应该形成更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环境,比如说芯片设计具有试错成本高和排错难度大的特点,就需要从更大层面统合科研力量、实现集中攻关。
“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也是花钱买不来的。国产通信产业从零起步,如今发展到与世界通信巨头并驾齐驱,并在 5G 时代展现出领跑能力,绝不是得益于自我封闭。把扩大开放与自力更生对立起来,反而不利于高科技的技术攻关,封闭最终只能走进死胡同,开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宽。目前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这条路很长,但只要用心做,就一定能实现目标。
(1 1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我国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并运用宏观调控的知识说明我国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的措施。(4 14 分)
(2 2 )运用主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我国在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方面应如何处理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 关系?(2 12 分)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技术创新,用同样的资源生产质优、价廉、适销的商品。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三大转变”,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对实现三大转变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
1. 为什么:①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②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很多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③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催生发展新动能。
如何:①坚持党的领导,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②切实履行经济建设职能和文化建设职能,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国家队作用,培育更多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③进行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系统设计和顶层谋划,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
2.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中共中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4 分)②政府履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政府尊重人才和创新,可以促进生产力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长治久安。(4 分)③科技创新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持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有重要意义。(4 分)
3. 履行经济建设职能,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奠定坚实物质基础。(2 分)履行文化建设职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3 分)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科技创新成果必须促进人民生命健康。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有利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社会环境。(3 分)依法行政,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工程保驾护航。
(2 分)履行对外交往职能,引进世界前沿科技,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2分)
4.
①推动信息化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有效供给;③培育新动能,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
5. ①满足国家产业需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4 分)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新一轮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3 分)③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科技的社会效益。(3 分)④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4 分)(回答出“引领关联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也可酌情给分)
6. (1 1 )
意义:①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②有利于打破大国垄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③解决我国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④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⑤提高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水平。(8 分,每要点 2 分,最高 8 分)
措施:①实施促进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的经济手段,制定和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和规划、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激励创新的收入分配政策、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产业政策;②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等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促进专利申请,加大打击侵权力度,维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③采用行政手段,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产学研融合,发挥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作用,集中攻关,实现突破。(6 分,每要点 2 分)
(2 2 )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这要求我们着重解决主要矛盾,统筹兼顾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②在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根本基点,发展核心技术关键靠自主研发,花钱买不来的。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而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实行“引进来”战略,引智和引技,能增强我国自主创新水平。④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应着重自主研发,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有机统一起来,继续扩大开放,努力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在与世界的互利共赢中实现自主创新。
7. ①关键核心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劳动产率,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出更多的满足消费者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升级的产品;②运用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促使企业生产出高质量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实体经济的增长的质量和效益;③使经济发展转变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科学管理、劳动者素质提高驱动,实现新旧动能转换;④运用关键核心技术,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打造质量、品牌、技术、服务等竞争优势,提高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感想
加快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这一重要论述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战略判断,为“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
(一)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全新交会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进行专章部署。这既指明了科技自立自强的极端重要性,也抓住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赋予科技自立自强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
一是更加强调“独创独有”。经过长期发展,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必须看到,当前的科技创新水平总体上仍停留在跟踪模仿阶段,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杀手锏”技术缺乏,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严重障碍。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必须超前谋划,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如果只是跟在别人后面追赶,不能搞出别人没有的一招鲜,最终还是要受制于人。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保持战略清醒,避免盲目性,不能人云亦云,应更多致力于研究非对称性“杀手锏”,不能完全是发达国家搞什么我们就搞什么,
必须走出一条体现国情特点、独创独有的新路子。只有这样,才能把科技自主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是更加强调战略导向。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方向至关重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反映了中央对世界科技发展全新态势的敏锐把握。同时,科技创新有其自身规律。实践表明,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往往就是科技创新的方向。“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旨在引导破解国家发展的战略难题,在战略必争领域抢占科技制高点、获得新突破。
三是更加强调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现代科技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国家间战略科技力量的比拼。目前,我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建议》就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作出部署,凸显了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在顶层设计方面,强调以国家力量推动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超前布局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研究开发任务,布局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突破。在研发方向和重点方面,强调由国家牵引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方面,强调要加快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抓紧解决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突出问题,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二)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在体制、生态、人才队伍等多方面综合发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切实落实各项举措,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战略支撑。
一是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新型举国体制是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制度保障。突破“卡脖子”技术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协同攻关。必须从国家体制层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中优势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系统整合国家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优先发展对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多学科共用平台型设施,汇聚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是着力巩固和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源头活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在于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必须加强“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理论研究,明确基础研究的方向和发展目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加强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建设,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协调发展,强化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中发现重大科学问题,从基础理论上集中攻关,努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三是加快建立“揭榜挂帅”体制机制。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有利于创新攻关的体制机制建设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突破制约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立足补短板,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创新服务支撑体系,让科技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四是建立高质量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加快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为创新发展培养高层次研究型技能型人才。从重大项目研发中发现和培养造就世界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制定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五是发展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科技自立自强并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当今世界,各类创新要素和科技资源加速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开放与合作创新成为必然途径。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合理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和市场,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促进互惠共享。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与各国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加强联合研究,塑造我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