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应用,设计介入方案12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文章内容

地区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应用,设计介入方案12篇

2022-11-08 11:05:07 来源:网友投稿

地区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应用,设计介入方案12篇地区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应用,设计介入方案  增强乡村规划促使乡村复兴的实行方案  为促使乡村复兴战略深入实行,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成立领土空间规划系统并监察实行的若干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区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应用,设计介入方案12篇,供大家参考。

地区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应用,设计介入方案12篇

篇一:地区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应用,设计介入方案

  增强乡村规划促使乡村复兴的实行方案

  为促使乡村复兴战略深入实行,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成立领土空间规划系统并监察实行的若干建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坚持农业乡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建议》等文件精神,现就做好乡村规划工作拟订方案以下:

  一、整体要求

  (一)规划定位。乡村规划是法定规划,是领土空间规划系统中乡村地区的详尽规划,是展开领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行领土空间用途管束、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同意、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照。要整合村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建设规划等乡村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交融,编制“多规合一”的适用性乡村规划。乡村规划范围为村域所有领土空间,能够一个或几个行政村为单元编制。

  (二)工作原则。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全盘问虑土地利用、家产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顿、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敬村民心愿,反应村民诉求。坚持节俭优先、保护优先,实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坚持就地取材、突出地区特点,防备乡村建设“千村一面”。坚拥有序推动、求实规划,防备一哄而上,片面追求乡村规划迅速全覆盖。

  (三)工作目标。力求到X年末,联合领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基本达成乡村布局工作,有条件、有需求的乡村应编尽编。临时

  没有条件编制乡村规划的,应在县、乡镇领土空间规划中明确乡村国土空间用途管束规则和建设管控要求,作为实行领土空间用途管束、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同意的依照。对已经编制的原乡村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经评估切合要求的,可不再另行编制;需增补完美的,完美后再行报批。

  二、主要任务

  (四)兼顾乡村发展目标。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充足考虑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人居环境整顿等要求,研究拟订乡村发展、领土空间开发保护、人居环境整顿目标,明确各项拘束性指标。

  (五)兼顾生态保护修复。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就,明确丛林、河湖、草原等生态空间,尽可能多的保存乡村原有的地貌、自然形态等,系统保护好乡村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观。增强生态环境系统修复和整顿,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优化乡村水系、林网、绿道等生态空间格局。

  (六)兼顾耕地和永远基本农田保护。落实永远基本农田和永远基本农田贮备区划定成就,落实增补耕地任务,守好耕地红线。兼顾安排农、林、牧、副、渔等农业发展空间,推动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完美农田水利配套设备布局,保障设备农业和农业家产园发展合理空间,促使农业转型升级。

  (七)兼顾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深入发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划定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线,提出历史文化景观整体保护举措,保护好

  历史遗存的真切性。防备大拆大建,做到应保尽保。增强各种建设的风采规划和指引,保护好乡村的特点风采。

  (八)兼顾基础设备和基本公共服务设备布局。在县域、乡镇域范围内兼顾考虑乡村发展布局以及基础设备和公共服务设备用地布局,规划成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备和公共服务设备网络。以安全、经济、方便民众使用为原则,就地取材提出村域基础设备和公共服务设备的选址、规模、标准等要求。

  (九)兼顾家产发展空间。兼顾城乡家产发展,优化城乡家产用地布局,指引工业向城镇家产空间集聚,合理保障乡村新家产新业态发展用地,明确家产用地用途、强度等要求。除少许必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外,一般不在乡村地区安排新增工业用地。

  (十)兼顾乡村住宅布局。依照上位规划确立的乡村居民点布局和建设用地管控要求,合理确立宅基地规模,划定宅基地建设范围,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充足考虑当地建筑文化特点和居民生活习惯,就地取材提出住所的规划设计要求。

  (十一)兼顾乡村安全和防灾减灾。剖析村域内陆质灾祸、洪涝等隐患,划定灾祸影响范围和安全防备范围,提出综合防灾减灾的目标以及预防和应付各种灾祸危害的举措。

  (十二)明确规划近期实行项目。研究提出近期急需推动的生态修复整顿、农田整理、增补耕地、家产发展、基础设备和公共服务设备建设、人居环境整顿、历史文化保护等项目,明确资本规模及筹备方式、建设主体和方式等。

  三、政策支持

  (十三)优化调整用地布局。同意在不改变县级领土空间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状况下,优化调整乡村各种用地布局。波及永远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调整的,严格按国家相关规定履行,调整结果依法落实到乡村规划中。

  (十四)探究规划“留白”体制。各地可在乡镇领土空间规划和乡村规划中预留不超出5%的建设用地灵活指标,村民居住、乡村公共公益设备、零星分别的乡村文旅设备及乡村新家产新业态等用地可申请使用。对一时难以明确详细用途的建设用地,可暂不明确规划用地性质。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时落地灵活指标、明确规划用地性质,项目同意后更新数据库。灵活指标使用不得占用永远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

  四、编制要求

  (十五)增强村民主体和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主导。乡镇政府应指引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仔细研究审议乡村规划并动员、组织村民以主人翁的态度,在调研访谈、方案比选、通告公示等各个环节踊跃参加乡村规划编制,磋商确立规划内容。乡村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在村内公示30日,报送审批时应附村民委员会审议建议和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议论经过的决策。村民委员会要将规划主要内容归入村规民约。

  (十六)开门编规划。综合应用各相关单位、行业已有工作基础,鼓舞指引大专院校和规划设计机构下乡供给志愿服务、规划师下乡蹲

  点,成立驻村、驻镇规划师制度。激励指引熟习当地状况的乡贤、强人踊跃参加乡村规划编制。支持投资乡村建设的公司踊跃参加乡村规划工作,探究规划、建设、营运一体化。

  (十七)就地取材,分类编制。依据乡村定位和领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实质需要,编制能用、管用、好用的适用性乡村规划。要抓住主要问题,聚焦要点,内容深度详略适当,不贪大求全。对于要点发展或需要进行许多开发建设、修复整顿的乡村,编制适用的综合性规划。对于不进行开发建设或只进行简单的人居环境整顿的乡村,可只规定

  

篇二:地区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应用,设计介入方案

  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用性村庄规划实践与

  思考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有了很大提高。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现状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环境与人口问题的制约,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交通不便等因素,农村基础设施还很薄弱,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村发展,农民的幸福是地方政府和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三农”问题,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用性村庄规划关键所在。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庄规划;实用性

  随着科技与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但在边疆贫困地区,仍然有许多居民处在相对贫困的边缘,需要帮助农民去解决生活中实际困难。帮助农民一起脱贫,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1]。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实用性村庄规划与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

  1.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

  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做好村庄规划工作,把理论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帮助农民更快致富。

  第一、推进乡村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全国人民吃饱穿暖,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促进农村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建设,从实际上解决“三农”问题,协助大多数农民脱贫致富。

  第二、我国的乡村占地面积比较大,且人口数量较多,大多数比较贫困。要逐渐改变农村贫困的现状,提高农民素质以及文化水平。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基础,做好农村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和水平,帮助农民学习比较多文化知识,同时进一步努力建设文化强国[2]。

  第三、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所在。从基层开始,改善我国基层人民生活条件,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有力建设和谐、民主、文明、富强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为根本的途径。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部署规划村庄建设,可以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个人的发展,提升国家经济发展,从而做到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影响乡村规划和建设因素

  “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问题,将“三农”问题解决好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所在。“三农”问题普遍存在如下因素:首先,由于环境因素限制,大部分农村公路覆盖率相对低,道路窄而陡,交通不便导致基础设施条件差,基础建设相对落后;在比较偏远地区,医疗设施不够齐全,医疗水平相对较低;农民思想相对顽固,在进行房屋的建设、道路河道的建设、公共设施的规划及选址建设落实比较困难。其次,农村的空心化情况相对严重,随着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农村经济水平也相对过低,大部分年轻人与中年入城务工[3]。农民在进入城镇之后,致使农村出现人走屋空的现象,大片的土地与房屋闲置,产业出现空心化现象,导致乡村规划及建设难上加难。再次,农村环境污染相对严重,农民的整体素质相对不高,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垃圾乱扔、肥水乱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少数农村的地区河流与土壤遭受污染,影响乡村青山绿水建设,对后续农村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另外农村有些地方基层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部分农民的素质教育落后,出现村霸与流氓势力,对农村正常建设开展产生一定影响,以上种种“三农”问题间接对村庄规划实施及农村建设产生严重影响,一定情况下影响农村的发展。

  1.做好乡村振兴战略应用与乡村规划

  乡村规划关键是做好合理实用规划,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需要结合实际,深入农村开展实地调研,对需要规划的乡村进行摸底调查,对乡村地域,人口、风俗习惯、房屋现状等进行系统调研,对乡村现状进行分析,是乡村发展规划,做好乡村建设关键,能有效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应用。第二,乡村规划设计方在乡村规划方案初稿出来以后,应召集村民召开设计初稿征求意见会,收集村民意见,针对村民意见对规划方案进行修改,修改后的设计文本召开各个领域的专家评审会,并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再次进行规划文本内容修改,形成规划设计最终版,最后报上级政府部门进行审批,层层抓落实。在乡村规划过程中,深入实地调研,实施民意调查,召集专家评审,制定合适方案,促使规划方案实用性,规划相应发展路线,帮助农村建设与发展。第三,找到乡村发展的优势与发展的劣势,制定相应的以农业发展或者是以旅游发展等为主的发展主题。第四,充分利用好相关资源,在对乡村发展进行规划建设时,需要充分去考虑整个村庄资源的调配,确保在资源不浪费情况下,实施乡村规划建设。另外,需要合理设计规划性方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性的运用,进一步推动乡村发展,达到共同致富目的[4]。第五,调整相应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目前农村农业发展仍然是根据分散家庭的生产模式,同时农副产品的加工能力相对较差,致使相关产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应提出村庄产业发展的渠道与村庄产业布局规划,发展现代化农业,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性种植业,发展具有民族风俗的旅游业。按照村庄的地形与土地的条件,对农业机械化进行强化、加强特色化的种植模式,达到传统粮食作物的生产以及现代经济作物生产共同性发展,加快对配套农副产品的加工和交通,延长产业链条,达到村庄产业转型的目的。第六,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保护好村庄原有的文化。村庄的公共设施主要是在原有设施保留的基础上,完善和优化公共设施,可以把空置小学或废旧房屋改造成公共活动中心。规划建设健身场所、体育活动场所等等,保护修缮村庄具备历史性与观赏性文物建筑。

  1.

  结论

  村庄建设通过进行实地性调研,对村庄现状、历史文化与生态环境等综合性因素进行详细了解,深入对村民生产、生活特点与需求进行了解,根据村民利益作为中心,对村庄进行不断完善与规划,同时提高规划可实施性与可操作性,确保村庄的建设以及规划的实施,给乡村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定基础,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建设起富强、文明与和谐社会主义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能够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也是提高农民基层群众生活水平与教育水平关键所在。开展好乡村规划,一步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给农村生活带来幸福的生活也是乡村振兴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梁启帆,胡佳,陆慧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规划的"民意"探索与实践——以湖州市伍浦村为例[J].城市住宅,2022,29(1):72-75.

  [2]乔建.试析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用性村庄规划[J].建材与装饰,2021,17(4):139-140.

  [3]张欣梅.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的思考[J].低碳世界,2020,10(5):89-90.

  [4]罗政,方琴,罗改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庄规划编制探索——以衡阳县盘龙村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0,33(4):51-55.

  

  

篇三:地区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应用,设计介入方案

  乡村振兴-特色主题规划方案

  目录一、主题是的灵魂.........................................3

  1、主题定位...........................................32、主题内涵...........................................33、主题表现..........................................3二、主题乡村五大类型解读.................................41、民俗类.............................................42、创意类.............................................43、影视动漫IP类......................................44、艺术类.............................................55、产业类.............................................5三、案例分享:大力水手村.................................5四、主题村规划的三个步骤.................................71、找准定位...........................................72、互动体验...........................................83、开发衍生产品.......................................8

  村旅游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产业振兴的有效路径,发展乡村旅游,首先需要构建自身人才体系;其次要立足自身优势,寻求“长板”突破。主题乡村建设能够更好发展当地“长板”优势,是乡村旅游开发的有效实践方式。

  一、主题是的灵魂

  主题是乡村旅游之魂,像乡村独具一格的民俗文化。主题指乡村旅游目的地所反映的主要题材,是乡村旅游资源、

  市场定位和核心项目所反映出来的核心旅游产品内容及形象。市场需求与消费特征、资源优势和潜力、外部环境与文化导入

  是主题乡村开发的背景支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乡村主题开发的内容。

  1、主题定位

  有特定的独具匠心的特征概念,是产品开发的主线

  2、主题内涵

  明确产品的卖点,面向的客群,产业的依托。

  3、主题表现

  区域内的建筑物、服务设施、景观、活动、商品、美食等,都与所要传达的主题有关。

  二、主题乡村五大类型解读

  1、民俗类

  以当地典型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提取核心文化元素,发展该项文化体验类主题产品,构建特色乡村品牌。

  主题或亮点:在地特色文化与民俗的核心提炼资源依托:特色民俗文化典型案例:圣诞老人村、忍者村、学士村、五渔村

  2、创意类

  在资源没有突出特色和利用潜力的情况下,通过无中生有的创意手法,精准选取可发展主题,并开发主题系列产品。

  主题或亮点:无中生有的优秀创意资源依托:生态环境与区位条件典型案例:妖怪村、萌木之村

  3、影视动漫IP类

  依托影视动漫类IP,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导入主题系列产品,形成该IP主题的整体环境和氛围。

  主题或亮点:影视动漫IP资源依托:符合影视场景的空间与氛围典型案例:蓝精灵村、大力水手村

  4、艺术类

  通过艺术品的创作与当地生态环境和产业环境的融合,构建艺术与乡村共生的格局,最终促进乡村的发展。

  主题或亮点:乡村与艺术的有机融合资源依托:乡村生态环境典型案例:越后妻有村、外桐坞村

  5、产业类

  依托当地优势产业,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并开发该产业主题游览产品和体验产品,以反哺优势产业。

  主题或亮点:核心产业资源依托:产业基础典型案例:台湾草莓村、桃米村、海钓村

  三、案例分享:大力水手村

  大力水手村原本的名字叫Sweethaven村,几十年前的它是个“与世隔绝”的小乡村,隐藏在一处背山的海湾里,一小段与梅雷赫湾连接的公路,是村庄与外界仅有的通道。然而因为“大力水手”,这座小村庄,一下子出了名。1980年派拉蒙电影公司和迪斯尼公司,根据E.C.Segar的连环画建造了这个村子,由165个工人花费7个月建成;

  大力水手真人版电影拍摄完成后,这些本应拆除的建筑物,在当

  地人的强烈要求下被保留下来,并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小镇没有拓展进村的道路,进村除了一条通道外,就是乘坐快艇,

  在保留并进一步还原动画片场景外,还增添了以“大力水手”为主的娱乐项目:

  菠菜是这个小镇内最受欢迎的蔬菜,与漫画同款的菠菜罐头则是最常见的装饰物,餐厅内菠菜汤是最畅销的菜肴,村庄对漫画场景、人物做了进一步的“放大”,他们将木制结构的屋子,刷上五彩斑斓的颜色,每个房屋都被各式精巧的卡通饰物所装点,漫步其中可以看到各类大力水手中,的角色公仔造型、雕像,仿佛置身于“大力水手”动画中感觉。

  为了让游客更身临其境,村庄还增设了游戏屋、博物馆,电影院等娱乐设施,可以参观博物馆,在电影院看大力水手动画片,也可以看木偶戏,游走在村内,还会遇到大力水手情景剧,动画里的“奥利弗”会走出电影,招揽女游客作为看热闹的村民,男游客作欺负奥利弗的“坏人”,最后“卜派”出场,吃菠菜、解决坏蛋。

  将情景剧拍摄成片后,“卜派”对邀请游客一起到电影院,看这场即兴演出,满意的话可以花7欧元买下DVD,参与演出的游客,可能会被送上一套由自己亲自演出的,“大力水手”DVD纪念片,DVD上还会有参与游客的名字;

  村庄里保留了一些拍电影时保留下来的小屋,打造成专门的拍摄地,游客可以穿上动画角色的衣服,进行拍照;小村庄里还有画脸谱、做气球人,户外烤肉、做手工和玩任天堂游戏。

  为了配合一些成年游客,这里还有一个迷你高尔夫球场,成年人可以免费品尝葡萄酒;

  

篇四:地区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应用,设计介入方案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想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总方针,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根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加强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构建地域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路与措施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乡村振兴十大发展思路

  1.从开放资源上突破。乡村有许多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森林湖泊、田园山水等资源,怎样释放资源把资源变资本,吸引更多的企业资金进入乡村,需要我们创新。

  2.从市场主导上突破。建以政府不要大包大揽,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必须走市场化才能持续发展乡村,单靠政府一时半会儿的扶持是无法实现行续发展的。

  3.从政策扶持上突破。如何扶持乡村发展?我们绝不要金钱式的扶贫,产业扶贫才是真正的造血式扶贫。送猪、送钱解决不了问题,要扶大扶强、扶持产业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扶贫,建议多渠道整合政策资源和资金,着力大项目的发展:不要遍地开花、蜻蜓点水式的扶持,要劲往一处使,否则资金分散,出不了效果,有的甚至会半途而废,政府一定要做锦上添花的项目扶持。

  4.从吸引人才上突破。怎样吸引青年人才回乡创业,要让年轻人不要只盯住城市,乡村广袤、市场潜力巨大,政府的人才略也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下乡,双创基地一样可以设在农村,总部不应只在城市,一个庄园就是一个总部、一个庭院也可以是一个总部。日本现在流行大学教授、企业老板逃离城市到农村种田,叫一耕一渎。有的把自己的书斋全部搬到乡村去,白天耕田,晚上写书,或者软件开发iT行业,流行进入一个村庄,只要把基础设施、宽带什么装进去之后,城里人就会进到一个村庄,整个公司就搬到这个村庄来。把智创、文创、农创等引入乡村,这样就可解决城市拥堵、房价居高不下等问题。

  5.从策划规划上突破。怎样从观光旅游向体验式旅游转变?怎样用活乡村的本土材料、果林、菜园等,而不是城市化的照搬照抄,按照乡村原有的脉络进行梳理,策划新产业,引进新思想,让更多年轻人回到村庄,将规划与运营有机结合,让美丽乡村产生美丽经济,要创新产业规划设计,打造合理的乡村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更多人爱上乡村。现在许多乡村建筑盲日模仿城市建

  筑,不适合乡村特点,庸俗而又没有美感,这都是因为缺乏懂乡村特点的设计师造成的。如果根据农村的自然条件,设计出适合乡村特点的建筑与景点,一定会大大吸引外来观光者。

  6.从产业融合上突破。将一二三产融合,打造产业新村、产业庄园。孤立的农业种植不会提升土地的附加值,发展创意农业,把田园乐园、把农业园区变旅游景区,就能大幅提高土地的收益;孤立的加工生产也不会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要让生产劳动更具乐趣、要让加工生产更具体验性,就会提升产品价值,开发伴手礼等土特产品,扩大知名度,形成收益的互补

  7.从用地政策上突破。振兴乡村,发展农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产业庄园、特色小镇等必须匹配适度的建设用地满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不能吃、不能住、不能娱就留不住游客,也就不会有更多的消费;建议集体土地不仅可以用于租赁住房,也应用于旅游康养服务。

  8.从金融改革上突破。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金融应当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农旅项目不会有大量的国有建设用地,主要是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流转用地没有上地证、房产证,就没有足够的低押,融资贷款比登天还难想要扩大规模更是难上难,导致长期以来有的项日不能做大、没法做强,有的只好民间借贷而被高额利息拖死。所以怎样打破金融供给不足、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获得性较差,需要政府部门制定鼓励政策、打破信贷瓶颈。

  9.从平台搭建上突破。村集体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借鉴袁家村模式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入股开发乡村;企业也可以采取众筹、共享模式吸引更多的乡村热爱者共筹共享,开发共享农庄、共享果园、共享菜园、共享民宿等等,共享的不仅仅是资金而是更多的信息、渠道、人脉、营销等无形的资源,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众人拾柴才会火焰高。

  10.从宣传营销上突破。一个城市的品牌营销不仅仅局限于城市,也应包括乡村、景区景点和土特产品。我们的城市营销也应该象山东一样不仅宣传景区景点,还应从美丽乡村、产品品牌上进行包装推介,把一个项目、一个景点、一个产品推介好了也是城市形象的提升,而不是靠一个项目一个企业单打独斗式的营销。政府打捆推介,项目好了政府的税收也好了,农民也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说实话山东旅游不如成都,旅游景区景点也不咋样,但好客山东却是家喻户晓。

  二、乡村振兴具体措施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加强县域统筹,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种养,积极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等乡土产业,推进形成县城、中心乡(镇)、中心村层级明显、功能有效衔接的结构布局,促进县乡联动、产镇融合、产村一体。推进县域、镇域产业聚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县域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以乡(镇)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支持农产品加

  工流通企业下沉重心,向有条件的乡(镇)和物流节点集中,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实现加工在乡(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

  (二)持续做强现代种养业

  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推动种养业规模化发展,向全产业链拓展延伸,提升效益和质量。巩固提高粮食产能,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速划定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与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证2020年完成8亿亩建设任务,力争2022年提高至十亿亩。加速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育种创新,推动农业机械装备升级。增强生猪等畜禽产能建设,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肉蛋奶等供给。优化生猪产业和屠宰产能布局,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推动奶业振兴。推进渔业健康养殖,提质增效。

  

篇五:地区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应用,设计介入方案

  设计助力乡村振兴

  云南省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摘要】据统计,乡村承载了中国约94%的国土面积和40.42%人口,可谓是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国文化小传统的植根所在。新时代政府开展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围绕农业、农民、农村的发展战略,正是清晰的认识到了乡村振兴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性。很多设计思想虽然仅限高校授业,但归根结底也是从匠人的营造经验总结中得来,从乡村建设发展的模式探讨提炼中得来。设计作为建设的龙头专业,在乡村振兴这个重大时代命题下,我们更应该把设计带回到乡村去,中国的乡土设计若能真正根植于乡村,也将是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了文化更新,必将推动一种新乡村传统的建设创造。

  【关键词】乡土设计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本土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47.9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

  0引言

  中国是农业大国,乡村作为农业的载体,围绕乡村建设的话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乡村建设作出了不同的目标安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新愿景,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格局,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和环境脆弱的问题。在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上,更明确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目标。这一轮乡村振兴战略,整体性规划了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更具有完整性、全局性、战略性。作为建筑设计行业,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提高整个乡村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需要我们回答这个重大的时代命题……

  1以设计激发乡村文化新飞跃。乡村是什么?乡村在哪里?古往今来,许多描绘乡村的歌赋画卷举不胜举,说千道万,乡村是中华文明产生的基础和物质所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梦想体现,乡村社会就是中国的本根。经历了五千

  年的沧桑,中国乡村文化依然充满活力。乡村文化是一个综合广义概念,它由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两大部分构成。有形文化包含村落空间环境、地理自然肌理、民俗风情建筑、特产服饰语言等,是乡村文化的物质体现;无形文化包含乡风民俗、传说故事、手工技艺等,是乡村文化的精神表现。设计下乡应进行充分调查了解,在当地传统乡土建筑特点个性的基础上,把现代设计理念带进来,设计出既能够保留本乡本土特色的民居建筑,又能够凸显现代文化的时代内核,把历史文化底蕴、地方特色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起来。以新的高度再造乡村空间,不仅要继承历史文化脉络,也要尊重自然地理肌理;不仅要考虑整体乡村建筑的风貌特点,还要拓展整合新的公共空间,为重塑现代乡村生活共同体奠定文化空间之基。很多村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生长起来的,不同的时代要求衍生出了不同的道路、空间、建筑格局。有的村落以古树、水池、集市等为中心,呈散射状;有的村落依托道路、溪流、山形等,成带状有序舒展;还有的以精神文化寄托为建设初衷,经过历代扩建,形成了传统思想的实物载体。它们都是设计理念的宝贵源泉,也是乡土设计最可借鉴的小传统原型,是乡村设计的魂。设计下乡应充分尊重、挖掘、发展这些地方小传统文化。但新时期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不应该一味循规蹈矩,过分保留。这时也需要根据民调民意创制出一些新的文化空间。比如乡村博物馆、乡土景观群、农业遗产带等等。具体手法既要考虑经济因素,也应发扬文化内涵。如将原有的集贸中心改造成民俗传习所,将灌溉水系丰富成景观绿化带,将种植梯田美化成农业遗产区……,这样,不仅激活了文化价值内涵,也再度成为了乡民认同的物质空间载体。设计引入乡村振兴,不仅复活了乡村文化,提高了建设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设计就像一种文化粘合催化剂,为新时代新文明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而只有乡村文化复兴才可能振兴乡村社会。

  2以设计促进乡村经济再发展。没有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就失去了物质基础。不难发现,一些发展好的古村落,基本都依托于某类产业生产或是某种矿产开发,再或是某位土司领主。传统的乡村农业生产已经逐渐失去了优势,今日乡村经济的发展已经在市场经济洗礼下发生着结构性变化,乡村经济发展更需要在有机特色、文化品质等方面提质增效。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国务院出台加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产业融合的具体政策,更是集中围绕创意设计着力,强化文化创意

  和设计服务与农业的融合。无论是哪种农业经济业态,体验设计与创意营销的深度融入都可以进一步整合推广。一些新型有机农业及水培农业、经济花卉农林景观、乡村休闲旅游业、扶贫产品工艺产业等,都与设计服务密不可分。但设计下乡务秉承“可持续、能推广”的理念。乡村资金基本采取“农民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资本进一点”的方式,可谓滴水成河,得来不易。而设计也不能一味想当然,更应注重遵从政府引导,毕竟政府可以从大区域规划,大格局协调来统筹;设计更应该让群众全程参与,乡民世代生活于此,毕竟什么才是他们独有的,什么才是他们需要的,他们最清楚。只有共同缔造的规划设计,才具有实际操作性和自愿执行力。乡村因地理历史的不同,资源拥有也会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东部与西部的乡村,坝区与山区的乡村,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与情趣与各异。设计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资源相对丰富的乡村,应整合周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小区域联动大区域的整体乡村打造。而相对资源缺乏和经济薄弱的地方,应强力推动市场参与,拓展建设准入条件,成立专项设计,联合高校、机构、协会、精准助力乡村建设。

  3以设计服务乡村新生活。在城镇化加快的当代,在城乡人员的流动中,人们互相体验着彼此不同的新生活。乡村设计不仅要在基础设施、农房改造、产业发展等方面做文章,更要在民意调查、专题会商、专项设计方面下功夫。生态绿色的乡村,便捷高效的城镇,相互依托,乡村发展就在润物无声中完成,设计服务的价值,看似无形却发挥了综合带动作用。

  4结语

  乡村是一张白纸,设计既要让乡村振兴可持续、能发展,更要让乡村振兴不走形、不变样。在实现村容村貌改善的同时,更应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只有乡土设计根植乡村,才能推动创造新一轮的乡村传统建设高潮。

  3

  

  

篇六:地区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应用,设计介入方案

  5建筑风貌改造设计技术标准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纹房屋建筑部分2013年版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3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5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7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1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1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14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16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17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1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19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cecs72

  Word可编辑版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方案

  1、规划工作流程

  

  Word可编辑版

  XX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规划深度《规划》既要符合国家及省乡村振兴政策导向,与国家和省规划相衔接,又要符合当地实际,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振兴基础、目标定位、主要任务等。保证通过采购人一次性验收合格。(3)规划成果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说明书及图集组成,成果形式包括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最终成果为规划文本、说明书及图集,A3幅面文本;清晰表达设计意图的主要彩色大图4套,展示图纸幅面;文件U盘资料和多媒体演示文档。3、规划理念(1)创新。特色乡村是创新的载体,它通过小空间大投资推动各地集聚资源要素、推进项目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彰显乡村的“特色”。(2)协调。特色乡村协调发展理念在于对“和”字的把握。一是协调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二是协调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间的矛盾。(3)绿色。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致力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特色乡村的建设无论在项目引进,生产经营和创新方向等方面都应当遵循绿色发展的理念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4)开放。特色乡村以开放理念为引领,打造吸引投资者、创新者、旅游者的新平台,关键在于乡村的包容度。以包容开放的心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平衡短期利益和中长期利益的关系,公开公平公正地去规划乡村的建设,才能吸引国内外的高端要素和人才,形成特色乡村的创新创业平台。(5)共享。共享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乡村规划建设的全部工作和整个过程中都坚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坚持人是发展的主体和财富的主人翁地位。4、规划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Word可编辑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

  通知》国办发〔2020〕3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正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正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5、规划策略

  (1)功能构成策略:复合聚集,提升产业能级;(2)配套保障策略:构建配套体系,提升服务质量;(3)景观绿化策略:梳理景观体系,提升环境品质;(4)道路交通策略:发展低碳交通,强化区域联系;(5)花卉观光策略:以农为本,突出特色,打造花旅品牌;(6)产镇融合策略:坚持城乡统筹,提高公共服务水平;(7)市政支持策略:完善市政设施,集约利用能源;(8)开发建设策略:创新开发模式,合理利用土地;

  6、战略研判

  (1)围绕1个思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决策部署,紧扣“一大两新”要求,创新引领,数字赋能,促进产业

  

  Word可编辑版转型升级。

  (2)落实6大策略

  7、功能分区规划分为五大功能片区休闲居住区:乡村居住小区统一规划,构成居住组团。商业街区:以现有主要商业街道为基础,重新规划布局,提升景观质量,赋予地方文化特色,体现乡村特色,形成独特商业街。文化体验区:以现有核心文化广场为基础,通过景观提升改造,定期体验式节目设计,打造核心文化活动体验区。公共服务区:以现有公共服务区为基础,新建文创中心、双创中心、国际物流电商中心等,形成乡村的产业园。8、建筑风貌的规划设计总体思路8.1设计理念在总体设计体现出魅力、传承、民俗、活力。以“文化”为纽带,以“特色”为驱动;聚合乡镇资源,传承地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将特色旅游乡村街道塑造成为安全、绿色、活力、智慧的高品质公共空间,复兴街道生活。

  

  Word可编辑版

  8.2设计思路设计思路是“以街道为轴、整合资源、提升特色乡村商业、增加内涵、完善配套、节能环保”。(1)以街道为轴道路本身就承担着分流交通、连接乡村东西、南北方向的作用,因此道路是一条重要东西及南北向轴线。建筑风貌整治规划应合并精简道路标识、标牌,进一步改善市民出行条件,适应知名特色旅游乡村要求。(2)整合资源沿街建筑风貌提升改造不能仅以主要街道及轴线为中心,应结合中主要街道周边次干道、支路等道路增加具有特色的商业内街,将商业及步行交通引导至商业内街。通过改造,形成轴线,通过轴线向两侧发散带动特色乡村旅游商业。(3)提升特色商业通过增加特色商业内街,同时修理遮挡绿化、植入特色绿化,完善标识系统,结合重要商业空间出入口合理布置公共交通换乘系统等,通过这些手段达到提升特色乡村旅游商业花街的目的。(4)增加内涵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展现乡镇内涵与形象的建筑被遮挡。通过此次主要轴线的提升改造应将标志性建筑前敞开,道路与公共通廊交接口等重要空间节点上设置小广场与街头绿地;另外通过添加艺术雕塑、街道家具等弘扬地域文化。8.4设计原则(1)提升沿街风貌品质

  

  Word可编辑版

  通过对建筑外立面及重要节点实施改造,提升沿街风貌品质。(2)打造特色商业街区主要道路两侧沿街商铺的形式的布置应结合街道慢性系统设置,带动次级道路的发展,打造特色旅游商业街区还应从优化次级道路商业结构和商业界面,使商业界面综合的,立体的发展。(3)突出历史文化内涵针对沿线历史文物众多、厚重的特点,在整治过程中,整治历史建筑的周边环境,让历史建筑更加醒目的展现出来,突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4)注重景观提升体现旅游特色乡村的特色,以绿化景观作为载体,通过构建多彩的绿地系统,丰富街道、广场,节点等花卉植物的配置,形成“一路一景”,提升乡村的形象,从而达到打造特色乡村的目的。(5)贯彻“以人为本”理念配套完善市政设施,解决市政配套设施凌乱、缺失、形象不佳等问题,同步完善无障碍设施。(6)完善地下设施服务功能根据乡镇建设和经济发展需求,结合道路整治配套完善地下管线资源。(7)彰显生态性的原则适当调整道路断面、标高和材质,努力实现40%生态目标的要求,系统建设慢行系统,在保障商业氛围的基础上,引导和倡导绿色理念。(8)坚持“经济性”原则沿街建筑立面整治内容取舍结合,结合现有实际情况,能保留的设施尽量保留,形象较差的设施采用维修和更新的手段,适应立面空间整治提升的效果。8.5建筑风貌改造设计技术标准(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纹》(房屋建筑部分)2013年版(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3)《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5)《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Word可编辑版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7)《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1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1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14)《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16)《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17)《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1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19)《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CECS72:97(修订本)(20)《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21)《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程》GB50348-2004(22)《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2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2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8.6建筑立面改造原则(1)连续的建筑立面建筑外立面具有外显性,在物质文化实体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外显和内在的有机结合体(2)现代主义体现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建筑外立面是人们表达自己文化观念、传承文化意识的重要符号,通过了解建筑特色文化,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3)充分利用原有建筑材料许多外墙装饰材料岁月痕迹斑驳,改造中应灵活利用现代材料和本土地方性原有材料,合理的表达出文脉的延续性,通过改变饰面材料、材质、颜色等方式,

  

  Word可编辑版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建筑立面的视觉形象,改变原有建筑的立面视觉效果。

  (4)改造后立面与保留立面风格统一协调改造立面保留原有建筑的形态,从立面上突出竖向线条,对窗户,颜色,雨篷等建筑元素统一样式,改善了原来单调的立面,使立面干净清爽,风格明显。(5)节点空间结合景观、绿化等要素一体化统一考虑建筑立面节点空间、景观的优劣作为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对于提高人们的整体居住环境、品质和形象都具有关键和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拥有较高舒适度的居住环境,就应该将景观与建筑立面进行一体化的设计,营造出更加优秀的空间。8.7建筑立面特色整治建筑被誉为“凝固的音乐”。作为物质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他在民族文化系统中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建筑队人们的意义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地方,更是人们精神交流、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通过特色街巷整治,整理、发掘地方历史、文化精粹。参照传统建筑风格,对特色街巷外立面进行改造整治。根据“6米线”原理,仅对地平以上6米(行人正常视线范围)之间的建筑外墙改造,减少工作量,节约工程投资。

  

  Word可编辑版8.8建筑立面元素控制

  8.9沿街建筑灯光亮化设计(1)目标定位建设具有突出特色和代表性的照明发展轴线、生态景观轴线、主要空间区域和标志性节点,初步搭建特色乡村功能照明系统及景观照明架构,并重点建设服务于重点景区的联系道路及周边地区,满足特色旅游及节日庆典的需求。生态:在照明手法与技术手段上,倡导绿色及环保节能新技术的合理利用,严格控制照明规模,防止光污染和光侵扰。宜居:增加夜间户外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引导新的夜生活模式,塑造舒适、便利、宜人的人居环境。旅游名片:照明充分体现乡村的优势特色,通过完善、强化景点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照明,增强对外吸引力,从而促进夜间乡村晚休闲娱乐、购物消费,推动夜间经济发展。(2)创新理念整体构图。采用中国山水画,传统艺术表现手法“三远”,即:“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手法表现手法。运用传统中国画留白的艺术表现手法。“点睛式”的重点勾勒色彩控制。在夜景照明规划中,建筑的照明色彩应统一协调,整体色调控制以黄白色为主调,以形成节制、高雅的夜景画面。节能控制。严格选择灯具、科学控制亮度b.减少泛光灯的使用,采用新

  

  Word可编辑版

  型的LED光源等。生态学原理。限制大功率霓虹灯的使用,减少光污染,节约能源,减少对生

  态环境的破坏和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9、配套设施规划9.1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1)行政管理用地规划规划利用现有街道办事处,派出所,街道总工会,工商所,村委会等公共服

  务设施,对沿街立面进行景观提升改造,为特色乡村打造添光增彩。(2)教育设施规划保留现状幼儿园,保留现状中小学。(3)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保留现状卫生院,对大门等沿街立面进行景观提升改造。(4)文化设施规划规划利用现有街道,提升改造民族文化广场景观效果和民俗活动展示功能。(5)商业服务设施规划延续现有主道路,农资销售,商品零售,商业服务,美食店等沿街布置,打

  造商业主街。10、给排水规划(1)规划原则1)贯彻执行国家、地方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保证给水工程规划与经

  济社会协调发展。2)给水管网规划以环网布置为主,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及水量水压的保证

  程度。3)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城镇功能,补齐特色乡村道路、供水、供电、污水、

  生活垃圾等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短板,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提升特色乡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规划目标1)特色乡村建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100%,为特色乡村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Word可编辑版2)合理配置区域供水设施,优化供水成本、降低供水能耗。(3)规划采用的主要规范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

  Word可编辑版

  11、排水工程规划(1)规划原则1)按照国家现行规范、规定和技术标准,借鉴国内外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进经验,结合片区的具体条件和特点,制定先进、经济、合理的规划方案。2)充分掌握和分析规划区的现状资料,根据地形、水文气象、水源和水环境情况、城市性质和规模、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建筑状况等,尽量利用系统工程的原理进行排水系统的优化分析,确定合理、有效、经济的排水系统。3)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城镇功能,补齐乡村道路、供水、供电、污水、生活垃圾等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短板,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提升特乡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2)规划目标1)完善片区排水系统,因地制宜确定污水治理方案,污水处理率达100%,保护环境。2)在阐明现状排水情况、调查现状排水设施及管网情况的基础上,排水工程规划将预测排水量,确定排水规模,对片区的排水管网系统进行规划。(3)排水工程相关规范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

  Word可编辑版

  1)排水与海绵城市统一协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确认识排水系统与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统一性,统筹规划排水系统和海绵城市系统。2)因地制宜确定排水目标深入研究水的相关问题和水对发展布局的影响因素,因地制宜的确定排水工程的建设目标,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科学布局排水工程设施,提高规划的合理性、经济性、可行性。(5)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6)污水量预测1)折减系数城市给水厂供出水中包括漏失水量、自然蒸发、绿化及浇洒道路用水量、消防用水量等,这些水量不产生污水量,不进入污水系统,一般占供水量的10%~20%,所以折减系数一般取0.8~0.9;本规划取0.85。2)地下水渗入量及部分未预见水量考虑到管道及管道接口材料、施工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地下水渗入现象,再加上存在部分未预见水量,所以设计水量时应考虑10%~15%的增加量。本规划取10%。3)生活污水量片区最高日生活污水量按生活给水量的85%计,生活污水量根据给水量计算。(7)雨水量计算设计流量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Q=q·Ψ·F其中:Q—设计雨水流量(L/s);Ψ-综合径流系数,取Ψ=0.6;F—汇水面积,hm²。q—暴雨强度,L/(s.hm²)。暴雨强度公式:

  2411(10.877lgP)q(t10.1)0.81

  

  Word可编辑版

  其中:P—暴雨重现期,取P=5年;t为雨水径流时间:t=t1+t2;

  t1为地面雨水径流时间:t1取10min;t2为管(沟)径流时间;(8)污水系统规划污水排放系统依据地形布置,污水顺坡排放,污水经管网收集后向北排放,接入附近市政污水管,经转输后进入北侧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污水管网基本沿道路敷设,管道坡度尽量与道路坡度保持一致,以减少埋深,较少土方工程量。污水管道每隔约30米应设检查井或沉砂(检查)井,在道路坡度较大区段应设跌水消能,管径不小于DN400。为避免污水干管与雨水干管交叉,污水干管敷设于雨水干管之下,并且污水干管便于周边支管的接入,规划污水干管覆土暂按2.0m考虑。(9)雨水系统规划雨水系统依据地形布置,雨水顺坡排放,就近排入片区现况水系内。雨水管网基本沿道路敷设,管道坡度尽量与道路坡度保持一致,以减少埋深,较少土方工程量。雨水管道每隔约30米应设检查井或沉砂(检查)井,在道路坡度较大区段应设跌水消能,管径不小于DN500。为便于周边支次管网的接入,规划雨水干管覆土暂按1.5m考虑。(10)管材污雨水管道均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双壁波纹管,环刚度不小于8kN/㎡,管材必须符合《埋地用聚乙烯(PE)结构壁管道系统

  Word可编辑版

  3)公共厕所公共厕所的规划与设计应按部标《城市公共厕所的规划与设计标准》的要求,并应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改建并重、卫生适用、方便群众、水厕为主、有利排运”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规划按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个进行设置。人口密集的街道和商业闹市区道路,公厕间距为300~500米,一般街道间距为800米以内。公厕规划为水冲式,一、二类公厕所占比重不低于30%,公厕的粪便应排入污水管道。4)垃圾收集站供居民直接倾倒垃圾的小型垃圾收集转运站,其收集服务半径不大于200米,占地面积不小于40平方米。5)垃圾转运站规划按照规范合理配置垃圾转运站,小型转运站每0.7~1.0平方公里设置一座,用地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与周围建筑间距不小于5米;大中型垃圾转运站的垃圾转运量大于200t/d,服务半径一般为3~5公里。根据以上对生活垃圾量的预测,生活垃圾量的转运主要通过小型转运站解决,而大中型垃圾转运站主要用于工业垃圾的转运。13、电力电信设施规划一、电力工程规划(1)负荷预测及计算;该次规划通过用地负荷密度法进行负荷预测,负荷密度根据规范中相应指标同时结合区域特殊性和实际情况确定,最终确定规划区预测用电负荷。(2)10kV中压配电网络规划:1)10kV配电线路组网方式:规划区中压配电网采用10kV电压等级,10kV主干线电缆网络宜按单环或双环组网,组成环网的电源应分别来自不同的变电站或同一变电站的不同母线。2)10kV中压配电网线路规划:根据城市中、低压配电网电缆化的要求,结合规划区负荷的不确定性,沿规划区主、次干道非机动车道下预留10kV电力线电缆沟,40m及以上道路沿道路两侧敷设电缆沟,40m以下单侧敷设电缆沟(与电信电缆异侧敷设),在穿越公

  

  Word可编辑版

  路时采用电力排管敷设。3)10kV变配电所设置:新建变电站位置应接近负荷中心,变电站宜按“小容量、密布点”的原则设

  置。10kV配电网应能接受电源侧的全部容量,并能满足规划区的全部用电负荷,10kV配电网设计应根据负荷密度、供电容量、允许压降以及供电可靠性等要求进行合理的优化计算。

  变电站宜采用室内站或箱式变。室内站宜采用两台变压器设计,两路进线,并根据负荷确定变压器容量;每台变压器出线4~6回;低压采用单母分段联络接线方式,装设分段断路器;低压进线柜宜装设综合配电测试仪。箱式变宜采用欧式箱变或美式箱变,低压侧4~6回出线。

  变压器容量选择:单台变压器容量不宜大于:油浸式,630KVA,干式,800KVA。4)10kV开闭所设置:当变电站的10kV出线走廊受到限制、10kV配电装置间隔不足且无扩建余地时,宜建设开闭所。开闭所应配合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同时进行,可单独建设也可与配电站配套建设;开闭所宜根据负荷分布均匀布置,其位置应交通运输方便,具有充足的进出线通道,满足消防、通风、防潮、防尘等技术要求;开闭所电气接线应简单可靠,宜采用单母分段,两路进线、6-10路出线;开闭所按无人值班及综合自动化要求设计。(3)道路照明系统规划:1)规划区域设计照度:主干路和立交桥的平均照度为15~25LX,次干路为10~15LX。2)光源选择及灯具布置:在确保照度的前提下,应优先选用发光效率高,损耗低及寿命长的高压钠灯,主干道采用内外热镀锌钢杆灯具,立交桥采用高杆灯,大交叉路口采用中杆灯。灯具及灯杆选型应根据当地周围建筑风格和景观合理配置,与环境协调。3)敷设方式及路灯控制:照明电源由设置于绿化带内的专用箱变或附近变配电所供电。在绿化带和人行道下照明线路通常穿PE50塑料管埋地敷设,埋深不小于0.5米。穿越道路改

  

  Word可编辑版

  穿DN50热镀锌钢管埋地敷设,埋深不小于0.7米.照明控制采用光控,时控及手控三种控制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控

  制方式,并采用分散电容进行无功功率补偿,使功率因数大于0.9。二、电信工程规划(1)电信规模预测电信用户预测主要预测电话业务。电话主要包括业务电话、住宅电话和公用

  电话三部分。根据相关规划提出的经济分析、用地功能及相关预测指标,参考人口发展预测规模等因素,采用单位用地面积指标法,对规划区内电话用户进行预测。

  (2)通信网络规划为保障通信畅通,结合规划区内工业企业较多,其数据通信需求大的特点,确定规划区内应形成用户层—主干层的完备的通信网络以确保规划区内的各类通信需求。随着电信业的不断发展,光纤通信因其通信容量大,信号衰减小,保密性及抗电磁干扰性强,成本不断下降等优越性,逐步取代同轴电缆而实现全光缆化网络已成为必然趋势,规划确定主干层网络应以光缆为主,铜芯电缆仅入户时使用。(3)通信局所规划根据本规划所确定的通信网络结构,在一期规划范围内新建电信模块局1座,远期程控容量为4万门。增加交换和汇接设备,通过中继光缆管道与规划区所有端局相互连接,形成环网。(4)移动通信规划规划确定规划区内各移动通信网络应实现无间隙全覆盖。各移动通信网络BTS系统间距控制在600~800米间。(5)邮政局所规划规划区内与通信模块局同地点设置一邮政支局以保证实现信函基本次日投递。(6)有线电视规划规划与通信模块局同地点设置有线电视网络前端中心机房。进线光缆由乡村基地广电卫星地面接收站引入。规划区内有线电视网络采用光缆传输,铜芯电缆

  

  Word可编辑版

  仅入户时使用。(7)电信管网规划:规划区通信管道的建设与道路的建设应同步进行,使市话管道网化,实现规

  划区通信主干电缆埋地化。电信主干管道中敷设主干线路、中继线路、长途线路、专用线路。一般采用

  树枝型和环型结构,局向用户辐射方式,规格逐渐递减;新设局所主干线路长度一般不超过2km,超过2km以上采用光缆为优。

  逐步实现光纤到户,为用户提供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能力,实现固定电话接入网的数字化、宽带化。按照“光进铜退”的网络发展策略。

  电信线宜设在道路的一侧,即电力线走向的另一侧。建成区内的信号传输通道统一规划,与电力线路分侧布置。工业、高压电力线等产生的电磁辐射,必须符合国家规定,不得对无线电业务产生有害干扰。重点保护好居民集中区的空域环境。13、智慧乡村规划(1)智慧乡村概念智慧乡村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乡村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乡村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乡村的和谐、可持续成长。(2)智慧乡村总体框架规划以智慧乡村运营管理应用、智慧乡村民生服务应用、智慧乡村产业服务应用三大应用体系为基础,建设“两大体系、两重网络”。“两大体系”为: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和统一保障的城市级信息安全体系。“两重网络”为:无所不在的高速网络及全面覆盖的感知网络。(3)智慧乡村五大平台体系

  

  Word可编辑版

  (4)智慧乡村总体目标更有效率的资源利用模式更为灵活的敏捷运营机制更加便捷的民生服务手段更具潜力的产业发展环境(5)智慧乡村建设内容1)构建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及智能处理基础平台2)创建智慧城市决策展示系统,打造服务民生工程的用户体验系统3)建设智能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应急决策、能源与资源管理等示范应用工程4)突破智能感知、泛在互联、数据活化、安全可信和服务发布等关键技术

  

  Word可编辑版(6)智慧乡村产业链——智慧溯源溯源系统是根据相关部门对于产品追溯的相关制度和应急预案等要求,通过

  电子标签、标签的状态标识(数据库系统),以及各类信息化管理平台之间的协作,来实现对产品(进货物资、生产过程、成品)、环境设施、服务人员的可追溯管理。

  政府的主管部门和生产型企业有对追溯系统有迫切的需求,可分为:1)以对产品个体信息管理为基础,很容易实现生产型企业内容ERP和CRM等管理功能。2)追溯系统的建设,对产品生产和流通整个过程,进行了工业化的“流程再造”和管理系统的“信息化”。3)通过溯源系统提供的查询界面,查询产品生产信息,做到放心消费。4)以追溯系统的建立为基础,将为更多中小企业参与大流通、大循环创造自己出条件。

  14、产业发展规划抓住国家、省、市乡村振兴战略和XX省特色小镇建设的机遇,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宽视野”规划要求,规划建设特色乡村,实现“产、城、人、文、

  

  Word可编辑版旅”的高度融合目标。依托优良景观资源与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规划、导入和构建旅服务体系,辐射周边、吸引游客,打造旅游产业。形成游览消费的一种新型经营形态。主要围绕“产业打底、旅游增收”的思路,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篇七:地区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应用,设计介入方案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创设计与开发研

  究

  摘要:我国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为了进一步促进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了帮助乡村地区逐渐脱贫致富,选择了较为全面化的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乡村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的政治依托。正是在这一前提之下,乡村振兴战略直接融入到乡村文创设计与开发的具体环节之中,逐步凸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价值以及重要战略意义。乡村振兴战略之下,乡村文创设计与开发的实际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相关工作人员也更加需要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要求,认真分析乡村文创设计开发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创;设计;开发

  引言: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乡村地区快速实现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在这一视角之下,乡村地区的文化产业也应该得到较好发展,为了推进乡村文创产业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工作人员认真分析乡村文创产品在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诸多问题。随后结合相应问题,进一步探索乡村文创设计与开发的全新途径与方式,融入多样化乡土文化以及特色文化,将文化创意用品以及其他的艺术作品进行整合与升级,逐步凸显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充实精神内涵,弘扬乡土文化

  在乡村文创用品合理发展以及后续推广的过程中,均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融入更加全面化的乡土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类精神内涵,必须要进一步凸显乡村文化产品的特殊性与典型性。在相关工作人员进一步研究乡村文创产品其中精神内涵以及文化内涵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相关文创产品的实际发展途径以及未来的推广途径,将特色乡土文化引入到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环节之中,可以在广大范围之内快速弘扬本地区特色乡土文化以及相应民族精神,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创用品的实际感染力以及艺术魅力。在乡村地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以及文

  创产业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实际的文化发展观念,同时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具体的文化传承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进行紧密融合与对接,培养良好家风、推广淳朴民风。伴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入推行,在乡村地区基层政府管理部门合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也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乡土文化的实际利用价值以及文化创新意义。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之下,乡村文化产品需要立足于本地区的特色文化,为乡村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需要为乡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创造经济价值,在这期间,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着重传承各式各样的民族精神以及优秀乡土文化,将特色精神与优秀文化进行紧密融合,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地区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体系。不同乡村地区所面临的文创设计与开发问题有所不同,不同乡村地区所需研究的文创产品类型以及文化推广途径也存在诸多差异。面对此种情况,则更加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文化内涵,提取特色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之中的本质,选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形式以及文化推广形式,直接融入到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的具体环节之中。

  二、借助现代科技,传播优秀文化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现在科学技术以及计算机设备已经不断涌现。在合理推广乡土地区优秀文化以及特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实际应用价值以及重要作用,随后将各式各样的文化产品推广至更加广泛的地区。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动之下,相关文化产品已经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发展体系,在这一前提之下,乡村地区产业振兴以及文化振兴等诸多方面均可以正确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借助现代科技,进一步传播本地区特色文化以及相关优秀民族精神。在乡村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在保护特色文化、传承优秀民族精神的前提之下,合理推广、弘扬优秀特色文化。在电子商务模式以及数字艺术模式出现之后,相关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的又一重要支撑,现在的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更加全面化的途径与方式。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应该与乡村地区的产业文化建设形成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以便进一步发挥乡村地区优秀特色文化以及文化产业的实际作用,通过特色文化进一步带动乡村地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

  整,进一步促进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发文创产品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数据分析技术以及数据处理技术,将相关文化信息整合成各式各样的电子数据,随后融入到实际设计环节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采用动画设计的形式,将文创产品推广广告演变为生动有趣的动画影片。此外,工作人员也可以选择利用电子商务模式,合理利用互联网的交易平台以及信息沟通平台,将乡村文创用品直接发布于电子商务平台之上,以便鼓励广大消费者积极购买乡村文创用品,快速领略乡村地区本土特色文化的实际内涵。

  三、汇聚多方支持,凸显政府价值

  在乡村地区发展文化产业,逐步研究文创用品设计与开发具体途径的过程中,需要我国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也需要汇聚多方力量,进一步凸显政府管理部门的实际价值。乡村地区基层政府管理部门必须要充分推进乡村地区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也需要合理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以及指令性文件,进一步指导相关工作人员合理研究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以及相关文化用品,政府管理部门也可以为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提供资金支撑与保障,采取财政拨款的形式,源源不断的为乡村地区文创用品的快速发展注入大量资源与动力。其次,从另一角度分析,乡村地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其他社会力量的帮助与支持,城市地区可以与乡村地区形成合作关系,在乡村地区快速推广文创产业的过程中,由城市地区接管文创产业的实际发展模式,由城市地区带动乡村地区的快速发展,逐渐汇集更加全面化的文化创新资源。

  四、结束语

  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我国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也需要逐渐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在乡村地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合理发挥乡村地区乡土文化以及特色民族精神的实际作用,综合性应用各式各样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合理研究乡村文创用品设计与开发的具体方式与途径,进一步弘扬乡村地区的特色文化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以便为乡村地区文化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霞.文旅融合视阈下的乡村文创设计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21.

  [2]柴源源.“豫西倒盏村”特色乡村旅游文创设计活态调查与传承普及[J].今古文创,2021(02):64-65.

  [3]钱江,吴紫卉.简析新时代的乡村旅游文创设计[J].参花(上),2020(08):86.

  [4]薛保华.新时代的乡村旅游文创设计探究[J].学园,2018,11(28):144-145.

  

  

篇八:地区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应用,设计介入方案

  一、调研内容(一)聚焦产业兴旺,摸清村居产业现状。(1)查村民基本情况。①村民有多少,男女比例、年龄结构、人均寿命、劳动力数量、文化程度、党员数量、党员比例、婚姻状况、民族通婚情况(藏汉、藏门、藏回、藏土和其他)。②村民收入水平、收入来源、收入结构,生活支出,生产支出、储蓄情况、负债情况。③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情况,低收入人口有多少户多少人,计划采取哪种措施进行帮扶。(2)查资源禀赋情况。①全村资源类型有哪些,优势资源有哪些,已经开发的有哪些,尚未开发的有哪些,下一步有什么计划。②已经开发的资源开发主体有哪些,是否出现过矛盾纠纷等问题。(3)查生产资料情况。①全村耕地面积有多少亩(标准亩)、人均耕地有多少亩(标准亩),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有多少,粮食作物有哪些、粮食产量分别有多少;经济作物有哪些、产量分别有多少,农田灌溉保证率是多少,机械化率是多少,退耕还林多少亩;具备连片开发的滩地、坡地等有多少;对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有什么好的经验和对策措施。②全村草场面积有多少,载畜量是多少,牲畜种类有哪些、数量有多少,肉蛋奶产量分别有多少,牲畜免疫注射率是多少,人均拥有牲畜多少(头、只、羽),存栏量和出栏率分别是多少,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做了哪些工作及下一步的对策措施。退牧还草有多少亩。③全村林地面积有多少,林

  下资源有哪些,数量有多少,群众通过林业资源增收情况如何,增收多少。④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平衡施肥、耕地改良培肥、抗灾减灾避灾等重点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情况。⑤在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及下一步的对策措施。⑥农户粮食储存情况,在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及下一步的对策措施。

  (4)查产业发展情况。①本村已建成产业项目有哪些,经营性质是什么(个体或集体),产业规模有多大,产业效益如何,群众受益如何。②规划的产业项目有哪些(包括扶贫产业项目),正在建设的产业项目有哪些(包括扶贫产业项目),经营性质是什么(个体或集体),产业规模有多大,预期效益如何,预期群众受益如何。③有没有“百千万”产业项目,实施情况如何,有没有家庭种植场、养殖场、具体有哪些,效益如何,劳动增收情况如何。④计划实施的产业项目有哪些,已列入产业规划的有哪些,未列入规划的有哪些。⑤在创新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业方面基础条件如何,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下一步的对策措施。⑥产业后续培育、乡土特色产业、特色种养殖业发展规划、产业融合情况、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方面工作开展情况,消费扶贫帮扶工作开展情况,下一步有何打算;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产业有哪些。⑦全村是否有未用或弃用的温室大棚,有多少个,下步使用打算。⑧绿色生态健康养殖、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优质粮食工程、奶业振兴行动、优质奶

  源基地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情况,下一步思路举措;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下一步工作计划。⑨对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支持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成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加工强县,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方面基础条件如何,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对策措施。⑩在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方面有没有优势和基础,下一步的对策措施。

  (5)查经营主体情况。①家庭农场、家庭牧场、手工作坊、家庭工场、乡村车间、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致富带头人、能工巧匠、经营带头人、职业经济人、劳务经济人、种养大户、科技特派员、非遗传承人及其他方面的能人分别有多少,具体是哪些,规模有多大,带动群众多少人。②在扶持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经济人、乡村木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对策措施。③在创新创业方面有什么典型,在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创建返乡创业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对策措施。④农牧产业生产情况,在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方面有什么好的经验做法和意见建议。⑤公司+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情况。

  (6)查经营体制情况。①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确权颁证登记情况,其中:农村宅基地颁证、土地(耕地)颁证、草场颁证、林地颁证分别有多少。②土地流转情况,流转数

  量,流转价格;林地流转情况,流转数量、流转价格。流转后经营情况如何,是否存在矛盾纠纷等情况。③在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发展数字(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对策措施。④农超、农校与单位食堂对接情况,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对策措施,电子商务进农村有多少家,销售哪些产品,收益情况,带动群众增收情况,物流基础设施网路建设情况,是否实现了“快递进村”;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应对措施;⑤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的农产品有哪些,收益情况,带动群众增收情况。⑥促进农户和现代农牧业发展有机衔接工作开展情况,在扶持农户发展生态农牧业、设施农牧业、体验农牧业、定制农牧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对策措施。⑦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等方面有哪些产业项目,收益情况,带动群众增收情况。⑧农牧业产业链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情况,有什么好的经验做法和对策建议。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牧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开展情况,收益情况,带动群众增收情况。⑩实施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情况,效益情况。

  (7)查品牌发展情况。①全村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有多少,规模有多大,产品有哪些,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有多少。②品牌推广和经营情况如何,效益如

  何,带动群众增收多少。③在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打造“一村(乡、镇)一品”“一县一业”,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有哪些对策措施。④在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对策措施。

  (二)聚焦生态宜居,摸清村居生态现状。(1)看村庄规划情况。①村庄规划有没有,②如果有,进展如何。③如有,规划实用性如何,功能是否完善,是否实现多规合一。④规划是否立足现有基础,保留特色风貌,体现村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⑤规划图红线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⑥农村建房许可管理,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效果。⑦易地扶贫搬迁以后,现有的行政规划设置是否合理,原有的是否需要调整,新增的是否需要调整。⑧易地扶贫搬迁以后,土地增村减挂情况,包括宅基地、其他土地复垦情况,计划复垦多少,整现已复垦多少,还有多少需要复垦等情况。(2)看村容村貌情况。①群众住房情况,其中住房面积、弱划房屋结构、建设年代、抗震等级、是安居工程户、危房改造户、下还是易地搬迁户。②“四好农村路”建设情况、通村路硬化情况,通村公路和村内主要干道是否连接,村内道路是否硬化,用硬化总里程是多少,还有多少未硬化的道路,总里程是多少,常计划何时立项、何时开工,何时完工,是否建设有农村产业路、旅游路,如果没有计划何时立项、何时建设、何时完工。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情况,养

  管责任落实情况。道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规划与推进情况。③国土绿化行动开展情况,绿化面积有多少,无树村、无树户、无树路、无树单位、无树院落有多少,计划何时消除,民房四周植树情况如何。古树名木品种有哪些,如何采取全面保护措施。对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对策措施。④全村弃房区域面积有多少,下一步处置打算。⑤村庄清洁行动开展情况,下一步对策建议。是否存在围墙残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扔、污水乱泼乱倒和随地大小便等不文明行为,是否存在白色垃圾污染严重问题;是否有黑臭水体、有多少处,村内河塘沟渠是否进行有效治理,建设长度有多少,规模有多大。⑥村(居)是否有公共活动场所如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广场、文化景观、体育、照明等服务设施。⑦是否实施过村容村貌或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下一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是什么。⑧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是否纳入村规民约,是否纳入驻村工作队“7+1”任务。⑨有无乡村综合管廊(强电、弱电、光缆等)建设计划。⑩是否划定了生态红线和禁养区,划定区域内是否存在违规建筑、养殖情况,如有,具体有哪些,下一步整改措施。

  (3)看基础设施情况。①全村生产生活用水情况,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情况,水源是否充足、供水是否正常、水质是否达标、水源保护区是否设立标示标牌;农田灌溉水渠有多少、是否完好无损、是否满足灌溉需求,是否有损坏水渠,如有,损坏程度如何、计划何时维修;在实

  施节水行动,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建设牧区高效节水灌溉饲草料基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对策措施。②全村电力是否并入川藏联网,是否纳入藏中电网,供电是否正常,能否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是否有未纳入藏中电网村组,如有,有多少个村组,何时准备纳入;全村主要道路是否安装了路灯,路灯数有多少,是否做到全覆盖。对实施农村新能源工程、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扩大农牧区电力、燃气供给有什么意见建议。③建制村通畅工程是否实施,实施了多少个,未实施多少个,是否列入计划。“四好农村路”建设情况,实施“路长制”对策及建议。④全村移动、电信信号是否覆盖,是否出现信号质量差等问题,村与村之间是否存在信号盲区,如有,有多少个盲区点。⑤全村4G网络、宽带是否覆盖,网络使用是否通畅,信号是否稳定。⑥金融服务网点是否覆盖,服务是否便捷。⑦对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对策措施。对推进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牧民住房财产权、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对策措施。⑧对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对策措施。⑨对建设清洁能源、生物质能源建设发展有什么建议。

  (4)看污染防治情况。①全村主要污染源有哪些,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②生活垃圾是否收集,是否有集中

  收集点,垃圾收集箱(池)有多少,转运车辆有多少,垃圾处理方式有哪些(转运、外运、简易填埋),是否做到及时清运,垃圾转运规模达每年多少吨。③是否安排有卫生保洁员、保洁人数是多少,履职尽责情况。④改水、改厕完成多少,是否建有公共厕所,其中旅游景点内公厕多少个。⑤A级旅游景点有无垃圾处理设施,有哪些。⑥全村污水处理设施有哪些,管道有多长,是否存在生活污水无渠道随意排放现象,有无固定排放渠道。⑦有无排污排水设施建设计划。⑧全村污水处理是否做到了全覆盖,覆盖率有多少。⑨当前现有的污水处理设施是否满足现状和基本生活需要,如不满足还需要多少,下步计划打算。⑩A级旅游景点有无污水处理设施,有哪些。①在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以厕所革命、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示范创建不足有哪些,下一步的对策建议和思路举措。

  (5)看环境治理情况。①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情况,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②农牧业废弃物是否有效回收利用、利用率是多少,农膜回收利用率是多少。③化肥、农药使用量是多少,是否实现零增长目标。④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是否规范。⑤养殖区、牲畜棚圈是否建有隔离墙。⑥全村规模化养殖场多少个,养殖规模多少(头、只、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多少。

  (6)看生态补偿情况。①全村享受草补面积有多少,资

  金有多少,涉及多少户多少人,资产是否及时足额兑现到位。②享受生态补偿脱贫岗位的多少户多少人,其中林业生态保护岗位、草原生态保护岗位、水生生态保护岗位(含村级水管员)、农村公路养护岗位、旅游厕所保洁岗位、村级环境监督员岗位、地质灾害群防群测岗位2020年实际安排多少,2020年至2021年符合条件的七大类生态补偿脱贫岗位对象数量,履职情况如何,资金兑现是否到位。

  (7)看优化环境情况。①全村是否存在非法买卖和租赁土地现象。②有无多占(超占)宅基地周边空地、草地、林地现象。③是否存在一户多宅和私搭乱建现象。④是否存在非法采石采沙行为。⑤是否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阻工闹事、欺行霸市和强行收费现象。

  (三)聚焦乡风文明,摸清村居文化现状。(1)听思想政治建设情况。是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工意识、“四讲四爱”“两学一做”“五观”“两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持家、互帮互助等活动,有哪些特色村面亮点、效果如何。(2)听文化建设情况。①村级综合服务实施建设情况。②星全村广播电视覆盖率是多少,农家书屋是否建立、利用率如何,有是否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全民健身设施是否配备。③全村是否组建文艺宣传队、是否经常性开展文化活动。④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是否到位,利用是否合理。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是否通畅、利用率情况,数字文化长廊设备利用情况。⑥是否配备村级文化辅导员、作用发

  挥如何。⑦已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有多少,保护与传承情况如何;未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有多少,保护与传承情况如何。⑧是否有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革命红色遗迹、农业遗址等,有多少,保护情况如何。⑨在倡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创作富有乡土气息、讴歌农村时代变迁的优秀文艺作品,提供健康有益、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方面有哪些特色亮点、效果如何,下一步对策措施。

  (3)听移风易俗情况。①较为突出的陈规陋习有哪些,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的成效如何。②在家风家教和传统美德教育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的成效如何,有哪些典型榜样。③在淡化宗教消极影响,积极引导群众过好今生幸福生活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的成效如何。④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对策措施或好经验好做法。

  (4)听文明创建情况。①文明村镇、最美家庭和特色文化村镇、村寨建设情况,在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对策措施。②文明村居、乡镇创建情况,计划是什么,目前创建了多少,还有多少需要创建。③星级文明户、“十星模范村”、“十星模范户”有多少,文明家庭有多少。④村(居)两委班子国家通用语言掌握、使用情况。

  (四)聚焦治理有效,摸清村居自治现状。(1)问村(居)党建情况。①村(居)“两委”班子配

  备及作用发挥情况,包括班子组成人员文化程度、年龄结构、发挥作用情况,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情况,“两委”班子是否参与市、县(区)两级培训,能力水平提升情况等。②班子成员中是否有退役军人、返乡创业能人或大学生、致富带头人,有多少人。③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和驻村工作队是否配备到位,履职情况如何。④全村共有多少党员、是否发挥了带头模范作用。⑤村(居)组织是否属于软弱涣散组织,如是,是否已经整顿完成,采取了哪些措施。⑥“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谈心谈话、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党组织生活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情况如何。⑦村(居)党员培养情况,其中培养的党员是否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后备干部中有没有致富带头人,有几个,分别从事哪种行业。⑧基层政权示范点建设情况。⑨基层干部对政策、村情知晓率如何。⑩“两后生”职业教育培训情况。在培养懂农牧业、爱农牧区、爱农牧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方面做了哪些工作,采取了什么措施,成效如何,下一步的对策措施。①全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掌握情况如何,开展了哪些培训工作。

  (2)问村民自治情况。①村规民约是否进行了完善,执行情况如何。②村民监督委员会是否建立,有多少人,发挥作用如何。③是否形成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督会等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④在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和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不足之处有哪些,下一步的对策措施。对加强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推进村级事务

  公开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对策措施或好做法好经验。⑤是否建立了“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平台、网上服务站点,设置是否规范,发挥作用如何,村民办事是否方便。

  (3)问法治建设情况。①对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对策措施或好经验好做法,全村是否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机制是否完善,是否有矛盾调解能人,有几个,矛盾纠纷多少起,调处多少起,“双联户”户长发挥作用如何。②是否存在信访隐患,信访突出问题有哪些,信访重点人员有多少,采取了哪些管控措施。③是否开展了“七五”普法活动,采取了什么措施,群众参与度如何。④综治领域突出问题有哪些,采取了什么措施,成效如何,“一村一员一警”,双联户分类管理“万千百十”工作落实情况。⑤对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有什么意见。

  (4)问德治建设情况。①全村是否存在不赡养老人、不抚养子女、非婚生子现象,有多少人,采取了什么措施进行教育转化,转化情况如何。②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开展情况,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思路举措。③是否开展了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和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乡贤、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有哪些模范典型,有什么模范事迹,典型带动引导作用发挥如何。④有哪些好的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在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对策措施。

  (5)问平安建设情况。①全村社会治安防控力量配备如何,有多少人,发挥作用如何。②2016年以来有无刑事、治安案件,有多少,采取了哪些打防联控措施,效果如何。③是否创建“平安村(居)”。④是否存在交通、消防、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地质灾害等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领域隐患,采取了哪些排查和治理措施,效果如何。⑤在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杜绝“村霸”等黑恶势力对基层政权的侵蚀,严厉打击敌对势力、邪教组织、非法宗教活动向农村地区的渗透方面突出问题有哪些,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对策措施。⑥重点人员教育引导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如何。⑦本村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多少座,实有僧尼多少人;未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多少座,实有僧尼多少人;全社会流动从事宗教活动人员有多少人。⑧本村是否存在非法出境未归人员,如有,涉及境内家庭多少户、关系人员有多少人。

  (五)聚焦生活富裕,摸清基层基础现状。(1)访民生保障情况。①全村是否建有“双语”幼儿园,教师配备是否到位、有几名,入园幼儿多少人、入园率多少;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在校生分别有多少人、入学率多少;在校大学生有多少人,其中区外、区内本科生分别有多少;区外、区内专科生分别有多少;大学毕业生有多少人,就业多少人,未就业多少人,返乡创业多少人;义务教育阶段是否存在辍学生,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三包”政策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政策、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

  善计划是否落实到位。对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儿童健康改善和早期教育、学前教育有哪些对策建议;对优化学校布局,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对策措施;开展农牧区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对策措施;对推进乡村网络教育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对策措施;对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及对口支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对策措施。②村(居)卫生室是否健全,设备是否齐全,运转是否正常,一村两医是否配备到位;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有多少,参保率是多少;群众医疗报销是否方便、及时,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是否落实;有无大病人员,是否享受大病统筹基金政策,每年个人负担费用是多少,对家庭、生活有无影响;高血压等慢性病、常见病是否做到“签约服务”,签约率达多少、签约医生服务是否到位;“包虫病”确诊人员有多少,手术治疗的有多少、拒绝治疗的有多少、适宜药物治疗的有多少、实际服药的有多少、包虫病患者后续随访服务开展情况,是否做到了无缝对接,牲畜病变脏器是否做到全部回收和无害化处理;大骨节病患者还有多少,采取什么办法治疗、年治疗费用是多少、医疗费用从何处解决,个人负担多少,后续随访服务工作开展情况;精神病患者有多少,是否已经确诊,采取什么办法治疗、年治疗费用是多少、

  医疗费用从何处解决,是否分类别落实相应管控措施;“三病”筛查救治的有多少,其中疑似肺结核病有多少、骨关节疾病有多少、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多少;先心病患儿有多少,确诊的有多少、完成手术的有多少;妇幼、老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开展情况,孕产妇有多少,住院分娩的有多少;5岁以下童甲肝疫苗补种的有多少,是否达到全覆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如何开展的、成效如何;对发展惠及农村远程会诊方面有哪些好经验做法和对策建议。③全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有多少,参保率是多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缴费比例是多少;丧失劳动力人口有多少、五保户有多少、孤寡老人有多少、孤儿有多少,失能老人有多少,集中供养多少、分散供养多少,住房是否安全,是否有人照料生活起居;残疾人有多少,分别是几级残疾、是否办证、是否享受残疾人补贴。在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大病保险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返贫致贫人口倾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④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落实同工同酬政策,依法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支付的长效机制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参与就业比例达到多少,下一步的对策措施;参与400万元以下项目本地农牧民施工队有多少,效益如何;在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时以工代振情况;全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多少人,占劳动

  力的多少,分别从事哪种行业,年均增收多少元;创业人员有多少,分别从事哪种行业,效益如何,是否带动群众增收,带动多少人,年均增收多少元;在区外劳务输出有多少人,区内劳务输出有多少人,劳务输出是否有规范的劳务输出平台、中介机构,如有,是属于哪一级别授权的。⑤是否有政府组织的规模性劳务输出民工联队有多少个、多少人,脱贫人口劳务组织输出有多少人,成效如何。⑥在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鼓励地方设立乡村就业创业引导基金,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支持创建返乡创业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对策措施。⑦是否有企业对口帮扶,采取的帮扶措施有哪些,帮扶成效如何。⑧对乡村公益岗位设置、管理由什么建议。

  (2)访脱贫攻坚情况。①全村已脱贫户中有无返贫迹象,多少户、多少人,是否存在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多少户、多少人,如何落实《昌都市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是否做到了“一月一随访、一月一汇总、一月一上报、一月一跟踪”,目前采取了哪些帮扶措施,成效如何,下步计划采取哪些帮扶措施,确保已脱贫人口不返贫、边缘易致贫人口不致贫,实现监测对象动态清零。②是否做到了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③易地搬迁户有多少,是否已搬迁入住完毕,基本生产资料是否配套,配套产业有哪些;搬迁户原住地生产资料的利用上做了哪些探索,作用如何。④社会保障兜底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⑤贫困大学生有多少,

  扶持措施有哪些。⑥三岩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搬迁总户数总人数,已报名情况,未报名情况,已搬迁情况,未搬迁情况及下步搬迁计划。

  (3)访群众增收情况。①全村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少,其中: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分别是多少、占比多少,2021年计划增长多少、达到多少,主要支撑措施有哪些。②增收工作中存在哪些短板和困难,对策措施有哪些。③下一步的增收潜力在哪些领域,计划如何持续扩大群众收入。

  

  

篇九:地区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应用,设计介入方案

  设计服务介入乡村振兴策略探索

  郭艳;李长福【摘要】对于乡村建设来说,设计在其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设计学科的参与度直接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发展程度.设计服务介入乡村建设需要遵从以农民为本、以生态为基、因地制宜和顺应时代发展的构建原则,构建以协作服务、行动战术和体验设计反思为步骤的设计服务策略.【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5页(P138-142)【关键词】美丽乡村;设计服务;策略构建【作者】郭艳;李长福【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阜阳,236037;阜阳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阜阳,236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0-05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发展理念。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国家政策的制定,又有地方政策的执行;既有整体规划布局,又有具体行动方案。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一套严密策略贯穿始终,指导其科学发展。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曾提出“设计服

  务民生”的观点,他认为设计服务深度介入乡村建设,可以为乡村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加以科学的方法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当下,建立一套激活乡村内在特质的设计服务策略,显得尤为必要。一、设计服务概略设计服务是在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深化的社会背景下,逐步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目前已形成了门类齐全的设计行业体系。各国对设计服务进行了不同的细分。如美国将设计服务业主要分为:室内设计服务、工业设计服务、平面设计服务和其他设计服务。而英国将设计服务的范围划分为通信设计、数字和多媒体设计、室内和展示设计、产品和工业设计、时装纺织设计等。在我国,201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明确了设计服务和创意设计服务的范畴,包括建筑设计服务、工业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和互联网广告服务,等。早在201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9号),该意见指出:“着力推进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体育产业和农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这一政策,集中围绕创意设计着力,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强化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农业的融合。目前设计对农业的影响多是以单一的设计门类来服务于乡村建设,主要集中在乡村环境建设、农产品包装设计和农业品牌塑造等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设计服务策略。二、设计服务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新一轮的乡村建设中,设计学科各个门类的介入为乡村建设带来可喜面貌,设计学科与乡村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一)乡村环境规划需要设计介入乡村环境塑造是设计学科各个门类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需要对它们进行协调与配合,从而全面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乡村环境的改善依赖于空间规划设计、环境设

  计、建筑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多个设计门类。乡村的环境一般分为大环境与小环境。大环境是指整个村庄的空间构成,包括建筑用地范围划定、村庄路网组织、环境导视系统设置等,这些必须依托于空间规划设计和环境设计。小环境主要有农房、乡土景观、集会建筑等,这些看似散落的点,最终集合为村落的全貌,它们的形式更是与环境设计息息相关。目前已经有很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开始关注乡村环境建设问题,如在浙江省舟山群岛的嵊泗岛环境改造中,设计师从土地与传统民居提取色调进行色彩规划与营造,以不同的色彩调性组成了一个统一而又富有变化的渔村新景观。不仅改变了嵊泗岛以往衰败的渔岛面貌,而且吸引大量村民回乡创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成为乡村游旺地。(二)乡村特色挖掘需要设计介入通过提取、转化等设计手段充分挖掘乡村“基因”,凝练乡村特色文化符号,并将其融入乡村品牌设计中,可以让乡村特色发挥最大作用。这里的品牌塑造要以农业生产为服务核心,农产品通过合理的包装设计与营销策划有助于开拓市场,提升其价值。农产品通过品牌塑造能够为农产品在市场中被快速识别,一方面方便于消费者的选购,另一方面能牢牢抓住消费群体。农村手工艺品品牌的塑造尤其倡导“一村一品”,甚至“一家一品”,互不重复,以独特性增加其附加值。(三)乡村产业升级需要设计介入乡村要实现产业兴旺就是要跳出单一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设计学统筹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农村的大量手工业可以与工业设计相结合,以往农民闲暇时编制篓、筐等手工技艺,可进行产业开发,通过产品设计形成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艺术品,再进行规模化工业生产,加之市场营销推广,走向城市人的生活环境,甚至走出国门。乡村发展的特色要从自身资源中寻找,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三、设计服务介入乡村建设的原则

  “设计是一种可以综合各种资源汇聚而成的创造力量,因而它属于智慧型的生产力。”[1]设计各门类对乡村建设的作用已经分别发挥出来,但是对其系统整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遵循我国农业的特殊性,农村地区经济水平以及农村独特的地理环境等,设计服务于乡村建设应遵循自下而上、以农民为本、以生态为基、因地制宜,并顺应时代发展等原则。(一)以农民为本,突出农民利益保障农民的需求是乡村建设根本出发点。“真正原创的好作品一定是由这片土地的主人创造的,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最深刻地理解这里的文化。”[2]然而,一些村庄没有真正理解新农村建设内涵,甚至为了应付上级检查频繁上演“刷白墙事件”。乡村游的蓬勃发展,让部分乡村建设定位发生偏移,以城市游人的喜好在村庄中绘制墙面、建立景观,乡村风貌丧失严重。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浮于表面,村庄不只是城市人闲暇时游玩的场所,而是村民长期生活的空间,所以乡村建设应该以农民为本,相应的设计服务也要以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等行为需求与心理需求为前提。如在村庄规划中,应深入农户实地调研,充分征求意见,开展规划设计。形成的规划方案在村民中公示,依据村民意见进一步优化设计。这样以农民为本的乡村建设,才会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乡村自身的魅力。(二)以生态为基,建设山水田园乡村乡村规划、乡土景观和农房等人工环境建设应结合村庄地形地貌、山体、水系等自然环境,这就需要实施顺势而为的设计策略,做到科学布局,新老环境协调统一。新景观建设不得破坏村庄中的古树名木及传统建筑等风貌。在农产品开发中,倡导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种植,培养生态农业。还可以利用村庄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林资源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三)提倡因地制宜,立足乡村地域特色2015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批准发布《美丽乡村建设指

  南》国家标准的公告”(2015年第11号)中对村庄规划提出“因地制宜”这一标准。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差异较大,寒冷的东北、秀美的江南、广袤的西北……,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安徽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根据省内区域差异明显的特征,将全省划分为皖北、皖中、沿江、皖西、皖南五个片区,实施因地制宜的差异化建设路径。乡村独有的IP是乡村建设的基础,通过挖掘村庄特色,把握其差异,才能进一步获得设计资源,做到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维护乡村风貌,凸显乡村地域特色,促进产业发展,避免“千村一面”。(四)顺应时代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互联网+农业”已经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推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产品网络溯源系统,为消费者建立了信任的平台,农业与科技的融合正向着更深层次发展。传统手工技艺可以借助品牌策划和空间环境设计,结合虚拟AI等技术,建立上线展示与体验以促进其销售与推广。四、设计服务介入乡村建设策略构建“只有设计服务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才可能实现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目标。”[3]设计服务遵循“设计-制造-验证”这一过程,在乡村建设中导入设计服务,为乡村建设提供个性化的前期策划与过程监控,以保证乡村建设的顺利推进。结合乡村建设实际,乡村设计服务策略主要分为:从共同愿景的构建到通过设计行为予以实现,再到交互评估改善,最后为体验反思。(图1)

  (一)协作服务乡村建设引入协作服务旨在于专业设计者引导村民共同创造价值,构建美丽乡村建设共同愿景。目前我国很多乡村建设运作比较单一,设计机构按照委托方设想完成设计,一些建设项目仅停留在外观创新上。由于设计者与乡村脱节,做出的设计并

  没有真正融入乡村生活。这里要求设计者切实体验村民感受,与村民结成共同群体,形成对乡村的真实感受。通过开放讨论等方式凝聚专业设计师与村民的共识,确立当地可利用的地方资源,确定一致认可的共同愿景。例如,天津西井峪古村落村在进行乡村品牌形象塑造时,设计团队经过三年的实地调研,识别乡村当地资源,并梳理当地社会关系及价值体系,与村民共同形成了“石头村”的共同愿景。在乡村视觉形象设计时,提炼“石头”为设计元素,乡村自然特质在设计中实现可视化。同时通过整合资源,发展民宿与特色产业,“石头村”乡村品牌成功塑造,其乡村品牌形象设计赢得2019年“IF设计奖”。(二)行动战术共同愿景需要通过具体的载体来实现,这里涉及到设计学的较多门类:乡村环境设计包括空间规划设计、乡土景观设计、乡村民居设计、农家乐综合体设计等;乡村视觉形象与传播设计包括:土特产包装设计、农业品牌塑造等。1.环境升级乡村环境是由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化、开放性空间等物质实体构成的空间整体视觉形象[4]。乡村环境是农民生产、生活的空间,在进行环境改造时首先要考虑农民的衣食住行,推动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以达到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的目的。乡村建设空间规划首当其冲,这里反对大拆大建,依据地形地貌,对原有农房、树木、水系、道路进行修复和保护,加大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整治力度。乡村景观设计应当努力寻求乡村建设的特点与规律,倡导继承和发扬乡土文化。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奇峰村有一座荒废的生产大队队屋,队屋梁柱和墙上写满了毛笔或粉笔字,还有一些政治标语,可以说是一部写在房子上的“村史”。队屋因年久失修而空置,但它是奇峰村村民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设计师在对其改造设计中,遵循特色保留的理念,在整修时抹灰部位尽量避让这些历史遗迹,落成的村史博物馆即保留了珍贵信息,还具有展示、讲堂和文体活动等功能,重新服务村民现代生

  活。同时以这种“修旧如旧”的设计理念改造周边农房,改造后的农房风格统一、造型多样、用材质朴。村庄整体改造完成后,没有新建痕迹,无论是入村景观,村史博物馆,还是农房、村路等自然融入村民生活,朴素的乡村特色受到村民欢迎,也为外来游客带来亲切体验。2.视觉与传播随着乡村振兴策略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意识到乡村视觉形象系统对树立乡村地方形象和传播品牌声誉的重要性。乡村标识设计作为视觉形象系统核心元素,有着不同于企业标志设计的要求,其应有以地方特色文化和精神的高度凝练及形象表达,涵盖村庄的自然环境、景观、文化以及产业等内涵。设计师通过在设计过程中与村民充分、广泛地交流和体验,挖掘和展示乡村亮点。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合巢经济开发区汤山村,依据传统特色农产品“南瓜、冬瓜、西瓜”确立了“三瓜公社”品牌标识。南瓜电商村、冬瓜民俗村和西瓜美食村共同丰富了这一农旅品牌,这个有创意的品牌成为提升当地农业品牌价值的重要手段。在全媒体时代,新媒体在互动性、精准度、传播范围等方面的优势逐步凸显。在一袋米的米袋上印了一个二维码,消费者“扫一扫”,即有一个H5页面打开,这里的产品溯源标签里,清楚地将米的产地、生产日期、营养元素、膳食食谱等呈现出来。消费者如果食用完了,想再次购买,这个H5页面中即有“我要购买”标签。农产品借助新媒体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还可以建设农业数字化展厅和农产品信息平台服务营销等。(三)体验设计与反思“体验设计就是要建立人为事物与人的新型合一关系。”[5]以生产、生态、生活为中心的设计服务,其效果需要借助体验设计来检验。在乡村设计服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体验设计来优化设计效果,提升村民满意度。

  1.对乡村设计内容的思考对乡村设计内容的思考分为两部分:一是设计者对乡村所着手业务的理解。设计者只有对设计各个环节做到了如指掌,才能整体推进设计方案;二是对服务对象农村、农民的了解,对当地资源、地域文化、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必须做到了然于胸。“三瓜公社”坚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设计者在改造乡村建筑风貌时,挨家挨户了解农民诉求,按照“整旧如故,体验其真”的规划思路进行改造,把乡村建设得更像农村[6]。2.对乡村设计载体的思考乡村设计是通过载体与村民交流,适合乡村的载体有哪些,需要挖掘与突破。村落里的一棵大树、一幢公屋、一块空地……,都有可能是村民信息交流、人际交往的场所。通过实地调研与分析,找到这一载体,通过设计进行延展,建设乡村文化礼堂、乡村博物馆等公共空间。浙江省自2013年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目前已建成1万余座文化礼堂,覆盖浙江80%农村人口。这些文化礼堂一般不是新建,大多是以旧建筑改造布置,比较多的是旧公房、旧厂房、旧祠堂,甚至是旧庙宇。这种因地制宜的设计载体是保留“乡愁”的美妙方式,成村庄的文化中心、交流中心,村民乐享其中。3.对乡村设计技巧的思考乡村设计的实施和完善需要一定的技巧,以促进相关方案的落地。在具体的设计方案中,一些设计技巧的引入会让整体方案得到更好的优化。针对乡村的设计技巧,不能拘泥于现有的常规设计手段,可以通过对载体的认知,挖掘出更多的设计技巧。如农房从材料角度带来技巧突破,乡村博物馆以文学角度叙事,文化礼堂以传统民俗重现等。在贵州省册亨县板万村改造中,采用现代技术与工艺对原有吊脚楼进行结构加固,再以传统夯土对破损部位进行修复,原始村貌得以留存。吉林省临江市坡口村博物馆以本村悠久的历史为设计技巧,依据古渤海国朝贡道、东北抗日联军

  战斗场面、抗美援朝志愿军等遗迹,设计了坡口记忆、木把文明、渤海古韵、峥嵘岁月等场景,并陈列相关文物,形成坡口村文化的情感节点。在浙江省杭州市清凉峰镇杨溪村文化礼堂设计中,挖掘忠孝文化,在文化礼堂中设有忠义堂、孝思堂,并绘制孝感经典故事,成为村民追忆历史和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在这些服务于村庄的设计中,通过多元技巧的探索,促进乡村特色文化更好的输出。结语在乡村建设中强调设计服务的介入,就是以其为主导观念,从乡村建设现状出发,对有利于乡村建设的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满足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各类需求。在设计服务这一策略的指引下,设计者结合乡村现实基础,对乡村环境进行改造,提高乡村的文化品质和环境魅力,实现人与乡村的重新链接,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焕发乡村生机与活力。

  【相关文献】

  [1]宋建明.设计作为一种生产力,可精准扶贫[J].装饰,2018(4):23-27.[2]方晓风.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的伦理思考[J].装饰,2018(4):12-15.[3]高宏存,陈小娟.新设计理念与乡村建设[N].中国经济时报,2018-11-06(5).[4]毛荣.新农村绿化中的环境艺术[J].中国林业,2008(16):45-45[5]代福平.体验设计的历史与逻辑[J].装饰,2018(12):92-94.[6]许铁敏.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更有乡愁更具吸引力——三瓜公社让美丽乡村成为奢侈品[J].农民科技培训,2018(11):43-44.

  

  

篇十:地区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应用,设计介入方案

  乡村振兴计划方案

  指导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长期关注三农问题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是在三农政策措施,以及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建设和特色小镇建设等改革发展所积累的经验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乡村振兴首先是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因为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够带来农民收入的提高,增强农民消费能力。其次是与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项基础设施的振兴。这些基础设施不仅限于水电气,还包括后勤保障和服务体系,同时还要改善人居环境。再次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第四是改善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总体要求: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

  础设施,统筹河渠林田坑塘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动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生活便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具体措施:

  1、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以引进项目、争取资金为目标。深化营商环境优化示范区创建,深入开展“双创双服”活动,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年内新增科技型企业8家以上。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着力培育现代物流、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

  2、强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高标准完成21个村美丽乡村建设任务,继续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片区。狠抓教育、医疗卫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涉及民生领域的改革。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医疗、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事业发展,推进教育医疗系统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3、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落实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金融扶贫各项政策措施,统筹利用好各项扶贫政策,实现贫困人口产业扶贫全覆盖。深入推动扶贫开发,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富裕、文明、靓丽的现代化京南小镇。盘活农村闲置集体用地、闲置宅基地等土地资源,在符合产业规划和环保标准前提下,创新流转方式,创造效益,增加集体收入。

  4、将“三区同建”作为我镇今后发展的战略举措。用3年时间着力打造韩村新型农村社区、韩村现代工业园区、韩村现代农业生态园区,推动生活、生产、生态深度融合,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实现就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努力实现就地城镇化。走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新路子。

  5、打好污染防治、安全生产攻坚战。继续落实“1+14”综合治理方案,扎实开展扬尘、燃煤、“散乱污”企业等专项整治行动,充分发挥大气污染网格管理和行业安全监控。坚决铁腕治污。深入开展“利剑斩污”专项行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行动,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查处涉危生产行为及环境违法行为。

  5、提高政治站位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做到信访排查常态化,所发现问题逐一建立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严格落实领导班子接访制度,因人施策制定解决办法。切实做好预警预防工作,

  做到信息灵通,及早发现有效管控,保证问题不出镇。落实“一岗双责,目标责任制,”严格落实“五包一”工作责任。

  6、强基固本抓好党建。落实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村、企业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完成48个行政村农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深入开展“双汇报、双评议”、“五个年”等活动,严格落实日清日结、日志式管理等制度,全面提升工作效能。树立“党建+”理念。以新思路、新机制、新手段谋划和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推动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大气污染、信访稳定等重点工作有机融合,切实强化党的领导,强化党员示范作用。

  三、活动要求

  (一)强化认识。各科室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各项工作的旨归,进一步强化“乡村振兴”的责任意识,都要主动协调、密切配合,确保落实到位。

  (二)加强领导。为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质行进展,成立“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政府镇长任组长。负责掌握准入、组织协调、统筹规划等相关工作。班子成员要按照业务分工分别指导督促面临任务。

  (三)严肃纪律。本单位将对各项振兴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督促检查,并将此项活动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对执

  行不力、懒政不作为影响工作进度的个别干部进行追责,取消年度评优选模资格。

  

  

篇十一:地区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应用,设计介入方案

 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推动中国整体进入现代化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社会工作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专业价值观,倡导帮助有需要的个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及实务在介入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面存在一定的耦合性,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价值和角色优势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

  一、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在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供求机制中,由于多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介入乡村振兴缺乏均衡性。只有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从单一聚焦转变成整体性的嵌入,社会工作才能不再是单一地提供社会公共物品,而是成为系统性的乡村振兴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工作只有通过宏观性的开展服务工作,精准把握大转型时代背景下的乡村弱势领域,才能从根本上体现出社会工作致力于追求乡村振兴的本质内涵。(一)介入缺乏自主性。在政府主导下的乡村治理实践未给社会工作以合法的身份和具体的介入路径,使社会工作长期处于角色困境中,难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

  —1—

  的职能定位存在偏差,顶层制度设计缺位,缺乏主动介入的积极性,往往将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视为一种行政性的工作任务,忽视了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内在的主动性、专业性和自主性。由于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缺乏自主性,使得相关的社会工作实践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的状况,介入乡村振兴的内在结构杂乱无章,缺乏自主性的动力支持,切断了社会工作服务乡村振兴动力供给的可持续性。

  (二)介入缺乏整体性。当前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易于聚焦于某些单一的领域,缺乏介入的整体性。社会工作被应用到乡村振兴中,通常会倾向于关注乡村个体、乡村家庭、乡村特定群体等一类对象,有针对性地努力为这类群体提供社会工作服务,使之在社会工作的帮助下实现改善,这样的逻辑似乎成为现阶段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主要行动逻辑。但这样的逻辑强调的是介入的具体化、对象化、概念化,但忽视了社会工作的整体性功能特征,封锁了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拓展,未能全面发挥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价值意义。新形势下,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应从单一聚焦转型为乡村振兴整体性。只有从整体的视野审视乡村振兴,宏观把握乡村弱势领域,以整体性嵌入的工作模式入手,才能赋予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新的意义与价值,使得社会工作成为乡村振兴发展整全化与发展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介入缺乏本地化。目前我国社工作的发展需要借鉴西方已有的理论知识体系,但介于社会性质、发展环境的不同,理

  —2—

  论运用到实际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本土化过程不仅仅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乡村文化契合的过程,更是社会工作与乡村社会结构、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的过程。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技术,必须详实掌握特定乡村的经济状况、风土人情、资源禀赋及其变化历程,在具体的对乡村扶持发展中融入介入本土化的思想内涵,从而精准把握社会工作能够介入乡村振兴的空间与限制。

  二、社会工作计入乡村振兴的专业优势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紧密结合的,二者之间是一种耦合发展的关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推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之中,社会工作不应该也不能够缺席。一方面它能够为政府提供专业知识和辅助,另一方面能够直接对接民众,能够精准回应与解决农民面临的各种问题,有助于发掘村庄优势弥补政府职能的不足,发挥资源联结和协调整合的中介作用。具体来看,社会工作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上有着以下三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一)社会工作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可以弥补乡村振兴主体的结构性缺失问题。可以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乡村教育培训、打造乡贤工程等措施来培育本土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人才流失以及治理主体不足的村庄之中,可以通过直接参与村

  —3—

  庄的管理、规划、发展和社会服务、为村两委提供助手和参谋等方式来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制定人才支持计划、提供工作场地、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来吸引人才返乡参与村庄发展。社会工作者长期致力于社会实践,因此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为政府制定、实施相关领域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二)社会工作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理论指导。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乡村振兴过程之中村庄的空间规划、产业打造、农民组织以及集体经济的发展等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者参与乡村振兴,可以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基本专业方法。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差别化对待受助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给每位村民以一对一的帮扶,实现乡村振兴个体化水平的提高。小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动员建立各类型群体,将具有相同性质的人群集合在一起,激发村民活动积极性与参与性,给乡村振兴注入团结协作的力量。社区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分与村委会基层组织合作,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在乡村建设居于主导作用,拥有政策制定、宣传、执行的权力,社会工作与基层组织的合作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的助推器。

  (三)为乡村困难群体提供现实关怀,有助于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并不是部分地区农村的振兴和乡村之中部分群体的振兴,也包括贫困人口、农村妇女、农村老人、残疾人等所

  —4—

  有困难群体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和帮扶。社会工作者走进乡村,走近村民,坚持以人为本的视角,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以赋权、增能等方式,强调尊重、参与、分享、发展,着力解决乡村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着力解决人的自身问题和社会问题,包括基本生存、持续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注重民生问题,与乡村振兴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具有共通点。

  

篇十二:地区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应用,设计介入方案

 乡村振兴的九种发展模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已涌现出许多新模式,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

  01“三融合”发展模式—浙江德清模式

  近年来,浙江德清立足实际,根据乡村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发展特点,探索独具特色的“融合发展德清模式”,包含“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和“城乡融合”等三个层次。即:通过绿色化转型、数字化提升,拉长特色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通过以产兴村、以村促产,破解产业升级、村庄经营难题,实现“产村融合”;通过改革破壁垒、服务一体化,推动城乡互促共进,实现“城乡融合”。

  1.突出旅游经济发展。依托名山、湿地、古镇等自然资源,充分发挥集体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业产业、地理位置等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村庄景区化建设。积极发展现代高效生态等休闲观光农业、休闲旅游、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

  2.突出资源要素配置。紧紧围绕“富民强村”这一核心,有效整合资金、土地、人力等要素资源。2015年起,德清县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为契机,全面激活农村产权收益;同时,充分发挥乡贤参事会“优化资源配置,凝聚人心人力”的作用。

  3.引进数字技术赋能。将数字技术与乡村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业态、新动能。如,推动生产智能转型,推动业态“链上嫁接”。此外,还通过数字技术打造可视化治理体系,构建“数字乡村一张图”。

  02城乡一体化模式—湖南“浔龙河”生态模式

  早在2012年,湖南长沙县浔龙河村带头人柳中辉开始打造生态艺术小镇项目,并被列入长沙县城乡一体化试点示范目录。项目从盘活乡村资源和促进民生两部分入手,率先破题城乡发展瓶颈,形成了以教育产业为核心、生态产业为基础、文旅产业为抓手、康养产业为配套,四大特色产业有机结合、相容并生的产业布局。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通过推动土地集中流转、环境集中治理、村民集中居住的“三集中”,实现村民的就地城镇化;通过土地改革和混合运营,发展生态、文化、教育、旅游、康养五大

  产业,推动农民致富增收,逐步实现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

  1.土地确权。成立土地产权调查小组,邀请专业的测绘队进行勘测,对村民组的四界范围、林地、耕地以及塘坝、河流、道路等公共用地进行测量确认。土地确权登记,有效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纠纷。对农民的土地权利进行确权颁证,使其变为可交易、可转让的资产。

  2.发展产业。产业是浔龙河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浔龙河抓住长沙近郊农村独特的地缘优势,兼顾农业、农村、农民利益,统筹生态、文化与小城镇建设,布局生态产业、文化、教育、旅游和康养产业。产业之间形成了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为基础产业。

  03“七化”发展模式—山东寿光模式

  寿光围绕产业的标准化、园区化、品牌化、职业化、市场化以及乡村宜居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打造乡村振兴“寿光模式”。

  1.产业标准化。部省共建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落户寿光,成立了4名院士领衔的67名专家团队,启动了118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研制工作。

  2.农业园区化。自2018年以来,寿光市建设了占地3万多亩的18个现代农业园区,大力推进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一个大棚就是一个“绿色车间”,一个园区就是一个“绿色工厂”。

  3.农产品品牌化。“寿光蔬菜”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分中心落户寿光,以寿光蔬菜为核心的千亿级蔬菜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国首批50个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了“七彩庄园”“寿光农发”等一批企业品牌以及“乐义蔬菜”“金彩益生”等一批蔬菜单体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6个。

  4.新型职业化。寿光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化农民,开展了30万农民科技大培训,吸引了一批80后、90后青年人才回乡创业。

  5.经营市场化。寿光拓展市场化经营体系,市场带动是“寿光模式”的突出特点,在用好农产品物流园等传统市场的同时,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形势下农产品销售由线下向线上转移的新趋势,与阿里、京东、拼多多、字节跳动等全面合作,通过线上渠道销售的蔬菜占比大幅度提升。

  6.乡村宜居化。2019年,寿光市全面启动“美丽乡村”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提升三年行动,设立专项奖补资金;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全面实施农村厕所、道路、供暖、供气、污水处理等“十改”工程,不断推进乡村绿化工作。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通过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寿光着力打造了一个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田园村庄。

  7.公共服务均等化。寿光还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完善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镇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纽带、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依托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以城区文化辐射带动农村,以农村文化丰富反哺城区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让城乡居民同享“文化阳光”。

  04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河北迁西“花乡果巷”模式

  唐山迁西“花乡果巷”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打造以生态为依托、旅游为引擎、文化为支撑和市场为导向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生态优良的山水田园,百花争艳的多彩花园,硕果飘香的百年果园,欢乐畅享的醉美游园,群众安居乐业的祥福家园。

  1.推进一产现代化发展。依托水杂果良好的种植基础,打造果品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包括水杂果产业种植、果品生产加工、冷库仓储物流、市场交易集散、果品展览展销会,建立产业新村。

  2.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打造“新六产”乡村发展新业态,重点打造六个层次的乡村文旅产业:乡村景观、乡村休闲、乡村度假、乡村产业、乡村娱乐、乡村联动,实现乡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重构。对22个村庄进行分类发展指引,构建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研学、交通、电商、度假、康养、体育、艺术、便民等十大类型。

  3.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按照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的要求,通过垃圾专项治理、农村污水处理、农村厕所革命、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提升村容村貌。

  4.推进乡村振兴赋能。一方面,通过科技赋能。在示范区全面开展智慧生活、智慧生产、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打造智慧乡村。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培训赋能。制定花乡果巷振兴学堂和开展小花小果能工计划,旨在打造成为京津冀乡村振兴的研讨高地、培训高地、实践高地。

  05产业振兴“抱团发展”模式—辽宁盘锦模式

  近些年,盘锦市以建设盘锦乡村振兴产业园为突破口,把建设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盘锦市打造成了一个产业振兴的平台载体,变投入为产出,走出乡村建设示范、产业振兴输出的“盘锦模式”。

  1.打造生态品牌。该市农业特色鲜明,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按照“打生态牌、走精品路,实施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水稻、河蟹、棚菜、鸭子特色生态农业。

  2.打造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农业产业化,扶持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盘锦鸭子、盘锦大米、盘锦河蟹、盘锦棚菜等农业特色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目前,盘锦成为北方最大的粮食、河蟹专业市场。

  3.打造“休闲旅游+农业”。依托农村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采取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办法,发展集种植养殖、农事体验、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于一体的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把种庄稼变为“种风景”,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观光型休闲农业转型。

  4.打造高科技“5G”农业。借助5G+AI精准种植养殖、5G+无人机植保、人工智能病虫害智能诊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打造高效农业。

  06全产业链模式—四川崇州“天府良仓”模式

  成都市崇州围绕打造“水稻+”产业链,形成农商文旅跨界融合发展模式。围绕种植一棵稻(水稻种植优化),做精一粒米(水稻精深加工),做旺一个家(稻乡田园生活),最终落实一个梦(乡村振兴大计,美丽乡愁梦想)展开。

  1.水稻种植优化。通过与高校及社会水稻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发、科研育种,以优化种子筛选培育;结合农业科技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民建立合作模式,通过培训、引导建立职业农民培养科学种植方式,在区域内布局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点以建立就地服务体系,建立烘储物流体系等产业路径以强化种植环节。

  2.水稻精深加工。建立水稻粗加工、精深科技加工产品体系及水稻周边加工产品体系;建立一套从餐桌到田间的质量可追溯系统以保障产品品质;建立品质大米标准体系。

  3.建设大数据运营平台。与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项目运营商—北京奥科美公司合作,建设“天府好米”大数据运营平台。

  4.打造一体化田园综合体。依托川西林盘打造,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立足“稻田+”农创体验,建设集国际竹稻艺术中心、稻作文化博览园、稻作文创集聚区等项目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07旅游与农业融合模式—贵州“三变”模式

  贵州省的舍亨村,立足旅游资源,实施产业富村、商贸活村、生态立村、旅游兴村、科技强村,建设农耕文化园、百草园和百花园、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提升农业产业观赏性、体验性和科普性,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舍亨村农民企业家陶正学,于2012年成立种植养殖农民合作社;后又成立了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通过合作社和旅游开发公司,舍亨及周边村的荒山、河流、洞穴、森林、河滩、自然风光和土地等,被量化成集体和村民的资产,再整合闲散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变成了村民和集体的股金。凭借自然条件优势,引进经济发达地区企业投入资本和技术,成立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开发村庄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村级经济。如,农家旅馆、农家饭店和特色种植养殖。

  舍亨村的这种旅游与农业融合模式,又被专家们总结经验为“三变模式”。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种模式有利于吸引人才集聚和资源集聚,解决农民就业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三产融合”。

  08“党建+”特色模式—安徽省“岳西模式”

  岳西县位于大别山腹地,皖西南边陲,是革命的老区。近年来,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资源,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党建+”一体化老区振兴特色模式。

  1.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按照安徽省委组织部统一部署要求,依靠基层党组织,建立乡村信用评价体系,为引入资金注入乡村振兴奠定信用基础。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农户信息采集、建立信用档案以及进行信用等级评定。金融机构根据农户信用等级批量给予符合要求的信用户额度授信,发放信用村建设贷款。

  2.发展特色产业。突出大健康、大旅游、大数据、大农业等四大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村多品”产业发展格局。以“富裕党员、合作社、公司等+贫困户”方式发展特色产业。

  3.打造智慧农村。充分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积极推广智慧化农机、病虫害远程诊断、农用航空、精准灌溉等新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在线监测、精准作业和数字化管理。

  4.打造研学旅游项目。依托独特的老区资源,打造以红色文化传承、军事文化体验、国防民防科普为主题的文旅项目,以此带动休闲民宿康养发展。

  09“五位一体”模式—河南省“孟津模式”

  孟津县作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省级示范县,近年来打造了一种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

  1.农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现代农业资源和都市近郊优势,大力整合农业园区、田园风光、黄河湿地、经济作为等旅游资源,深化农旅、文旅融合发展。如,打造孟扣路果蔬产业集聚群、小浪底专用线高效特色农业观光带,以及“多彩长廊”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等。

  2.吸引乡土人才。孟津县充分利用县职教中心、各镇党校、各村“三新”大讲堂、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教育资源,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的技术培训,尤其注重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训,已成为孟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生力军。此外,县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孟津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从准入、税收、土地、融资、激励、环境等方面,制定了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有针对性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

  3.打造乡土文化品牌。该县以乡愁、乡情、乡望为主题,集中展示河洛地区知名古建筑、古文化、古风俗、古技艺等,弘扬农耕文化和中原文明。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如牡丹画产业等;还深入挖掘剪纸、杂耍、书画、戏曲等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

  4.改善人居环境。近年来,孟津县通过开展垃圾清零、一村万树、厕所革命、拆违治乱等工作,使得乡村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打造出了设施完善、整洁干净、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5.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该县不断探索党建引领的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打通了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叫响做实了“有困难找党员、要服务找支部”服务品牌。

  免责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推荐访问:地区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应用 设计介入方案 振兴 介入 乡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