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菁选3篇
位置: 首页 >教案设计 > 文章内容

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菁选3篇

2023-04-06 11:45:07 来源:网友投稿

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1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  2、速读全文,复述全文  3、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菁选3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1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

  2、速读全文,复述全文

  3、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

  难点: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识记重点字词:

  提防()竹篙()苇塘()疟子()寒噤()

  一梭机枪()蹿()仄歪()

  趴()飒()转弯抹角()吆喝()()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

  故事的主人公(人物性格):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2、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①、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②、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知识过关: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作业练习:

  1、识记字词。

  2、思考课后练习三。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品味孙犁作品的明丽清新的笔调,秀丽隽永的风格。

  2、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自主学习:

  1、检查字词

  dī()防竹gāo() yào()子寒jìn()

  一suō()机枪cuān() sà()转弯mò()角

  2、文中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合作探究:

  1、赏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进一步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小组讨论讨论: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小说创作最大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而编织故事情节、渲染环境描写的目的则是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而服务的。

  那本文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呢?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是从哪几个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当堂检测:

  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4、“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作业练习:

  本文在结尾处写道:“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你能想象出当时二菱目睹老头儿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吗?补写出来。

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2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2、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这就是“荷花淀”派。这个流派作品的内容大都反映了我们河北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斗争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花淀”派主要代表人物孙犁先生所写的一篇作品——《芦花荡》。

  作者介绍:

  孙犁(1913~2002)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小说,我们先来理清思路,再来品味语言。

  二、研读讨论:

  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1)这篇小说以“芦花荡”为题,实则讲的是发生在芦花荡里的一则小故事。说说这则小故事是从哪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起什么作用。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给这则小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

  1)这则故事是从“一天夜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和主人公,是小说的序幕部分。

  2)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进六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用竹篙痛打鬼子。

  2.下面我们着重来品味这篇小说的语言

  提问:你觉得孙犁这篇小说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

  下面我们来品味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

  (1).“夜晚……目标好象就是天上”

  借敌人的视角,写出了苇塘就是他们的葬身之地,他们正落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因而只能万分恐惧,却又无可奈何的呆望着,为故事情节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提问:将“呆望着”改为“望着”好不好?为什么?

  非常生动地写出了鬼子兵十分注意地看却有无法看清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情。

  下面我们再来品味一段景物描写。

  (2).“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她们长大*了”

  借女孩子的视角,写冀中农村的夏秋之景,抒写了人民忍受苦难的艰辛,对家乡的眷恋,对胜利的渴望。

  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这两段景物描写,读出其中的意境。

  提问: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麽?

  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增添了小说的诗意。(“诗体小说”)

  下面我们来品味人物的对话。

  1、提问:这一段写的是老头子护送女孩的过程中的一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子的什么感情?

  这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子无限的喜欢和怜爱。

  2、提问:将“多么俊的一个女孩子呀!”改为“好一个靓女呀!”效果有什么不同?

  “俊”字含有朴实清新的泥土气息,这是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分角色朗读。

  3、提问:在老头子护送的过程中,他连续说了哪三句类似的话?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4、提问:这三个“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样?

  第一个“不怕”的意思是“可以”的意思,后面两个是“不要害怕”的意思。

  5、提问:三个“不怕”各应用怎样的语气读?

  前一个应该带着喜爱的语气,后两个“不怕”应该带着镇定、自信、乐观的语气。

  6、提问:当小女孩意外的受伤后,老头子又说了哪些话?表现了老头子什麽性格特征?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我没脸见人。”

  表现了老艄公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不能完成任务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内疚。

  6、提问:朗读这两句话应该怎样读?

  垂头丧气,自责,内疚。

  7、提问:老头子是不是就这样一直自责、内疚下去?他又说了哪些话?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8、提问:朗读这句话,重音应该落在哪里?

  重音应落在“十个人”上。

  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9、提问:两个孩子并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到轻视,他又说了一句什么话?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应该突出“你们看吧”四个字。

  学生朗读,揣摩。

  10、提问:当小女孩子表示怀疑的时候,老头子又怎麽样?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有热闹哩!”

  11、提问:去掉“狠狠地”可以吗?

  不可以,去掉就不能写出老头子对敌人的痛恨,也不能表现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为什麽不能?”是一个什麽句式?改为陈述句好不好?

  不好,用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

  仔细品味朗读这一段对话。

  12、提问:通过我们刚才品味人物的对话,谁能给老头子下一个鉴定?

  机智,勇敢,自信,对工作极端负责,富有爱心。

  教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理清情节,品味语言,我们明白了孙犁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有两个:一个是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另一个是简洁朴素的人物对话,展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中心思想:

  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船夫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继续品味文中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的精妙,可与《荷花淀》比较阅读,用心体味其中那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

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3

  【教学目的】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教学难点】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二、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三、感悟*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四、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五、作业: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推荐访问:芦花 教案 语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 菁选3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1 八年级芦花荡的课文 芦花荡课文教案 芦花荡课文主要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