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目标思想初探
位置: 首页 >思想汇报 > 文章内容

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目标思想初探

2022-10-29 19:2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要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执政党。这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应对新的考验。实现执政建设目标,成为摆在我们党面前的重大问题。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对执政党建设目标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和艰辛的探索。通过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执政意识,增强党的政治力量,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领导班子建设和接班人培养,从全球战略的角度来应对和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坚持、发展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等方面。来实现执政党建设目标。

[关键词]邓小平 执政党建设 执政意识 政治力量 多党合作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要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执政党,这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应对新的考验,实现执政建设目标。成为摆在我们党面前的重大问题。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对执政党建设目标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和艰辛的探索。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胆略和勇气。把关于执政党建设目标的思想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保证了党领导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伟大成就。邓小平认为,中国共产党要实现执政建设目标,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一、关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执政意识来实现执政党建设目标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注重把自己的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地使党的利益要求和执政意识理论化、集中化、政治化、深刻化、明确化,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执政意识,从而实现执政党建设目标。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如何增强党的凝聚力呢?邓小平认为,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我们党的团结,是建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只有不断增强党的团结,才能进一步增强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凝聚力。首先,党的性质必然要求始终坚持党的团结统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就要善于合作和团结。党的团结统一,不仅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而且是党的无穷战斗力的主要源泉。因此,邓小平说:“我们党是统一的,团结的,有战斗力的”。其次,不断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是实现党执政建设目标的客观需要。成为执政党之后,党的主要目标就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发展生产力。这一事业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党要永远保持集中统一”,这样才能保持执政建设目标的实现。再次,不断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是党凝聚中华民族开创伟大事业的关键所在。能否把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充分发挥党的凝聚力,关键在于党自身的团结统一。邓小平强调,“有了党的团结,才能有力量去团结广大群众”,“巩固我们党的团结,维护我们党的统一,这不但是我们党的利益,也是全国人民的利益。”“只有坚决保证党的统一和战斗力,才能完成我们今天所提出的各项任务。”

如何增强执政意识呢?邓小平认为,“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这就要求全党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不断增强执政意识。首先,增强执政意识的思想前提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我们每天每时都要注意执政党的特点。认识了这个特点,我们就能更加注意坚持党的优良传统。这样,就可以避免沾染官气,就可以避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就可以使我们的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在将来发展到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去,就可以使我们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其次,增强执政意识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谋利益。邓小平强调:“我们的群众路线,不是满足于那个热热闹闹,主要的是要做经常的、细致的工作,做人的工作。”“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再次,增强执政意识的落实就是提高执政本领。提高执政本领就是在增强执政意识的基础上,提高党执政并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它贯穿于执政党的全部实践之中,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之中。为此,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因此,邓小平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我们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政治水平,又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研究和掌握科学技术工作的客观规律。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二、关于增强党的政治力量来实现执政党建设目标的思想

党凝聚和发展政治力量的基本方式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不仅要当群众的学生,还要当群众的先生,党不是要发展群众运动中的自流性,而是要使党的方针在群众运动中获得实现。”

增强执政党的政治力量,就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邓小平同志说:“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

增强执政党的政治力量,就必须坚持贯彻群众路线。邓小平指出,“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具有极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本身就要求党的领导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骄傲,专横,鲁莽,自作聪明,不同群众商量,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为了自己的威信而坚持错误。是同党的路线根本不相容的。”邓小平强调:“我们不依靠人民,不走群众路线,是毫无道理的。”

增强执政党的政治力量。就必须增强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邓小平说:“只有首先善于做群众的学生的人,才有可能做群众的先生,并且只有继续做学生,能继续做先生。”“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增强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全党记住:如果正确地实行群众路线。使我们得到成功,那末,违背群众路线,就一定要使我们的工作遭受损失,使人民的利益遭受损失”。

增强执政党的政治力量,就必须增强做人民公仆的意识。回顾党的历史,邓小平说,“我们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为什么过

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现在的物质条件比那个时候好一些,人民的生活除了住房以外。都比那个时候好一些。既然这样,为什么群众对我们还有那么多意见?当然。这也同我们的工作,包括宣传工作、教育工作都做得不够有关系。我们没有把问题摆到群众面前,取得共同的认识,同群众一起商量解决问题。”要增强做人民公仆的意识,就要反对特权。产生特权的深层次原因就是,有些领导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邓小平反复强调,“搞特权,特殊化,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损害党的威信,如不坚决改正,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发生腐化。我们今天反对的特权。就是政治经济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利。”

三、关于不断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来实现执政党建设目标的思想

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奋斗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的真理。邓小平指出:“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为此。邓小平同志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根据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当前我国社会根本任务的正确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他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

注重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巩固党的领导地位。邓小平始终注意从政治的高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他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因此,一定“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也就是说,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他多次强调,新时期党的执政建设目标必须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进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只有这样,党的建设才能真正得到加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才能得以巩固。

提出“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怎样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同志认为,改善党的领导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他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从这一认识出发,他进而提出“最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的思想。其次是强调民主集中制。邓小平同志认为,贯彻民主集中制要解决好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这三个问题。三是要正确开展党内斗争。他强调,解决党内矛盾,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警惕右,也要防止“左”。对具体问题的处理,“我们要广开言路,广开才路,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让各方面的意见、要求、批评和建议充分反映出来,以利于政府集中正确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把我们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四、关于加强党的领导班子建设和接班人培养来实现执政党建设目标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为执政党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接班人培养进行了全方面的思索和艰辛的探索。

全面加强领导子建设。邓小平认为,首先应该是调整选配好领导班子。“我们今后配备领导班子的时候,要选用什么人呢?要选那些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斗争中经得起考验的人;要选那些党性强,能团结人,不信邪的人;要选那些艰苦朴素,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风正派的人;要选那些努力工作,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有魄力,有实际经验,能够办事的人。”邓小平认为,“配备班子的时候,首先要把一、二把手选准,要选党性好、作风好、团结好的”;“解决领导班子的问题,主要是配备好一、二把手,一、二把手敢字当头,就可以把队伍带起来。”“领导班子。特别要注意提拔有发展前途的人。”其次,领导班子要有活力。关键是要实现领导班子的年轻化。邓小平指出,“增强活力,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各级领导班子的年轻化。”年轻干部“要选马克思主义者。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政治上好的,有马列主义修养的人还是有的。选人不完全是从党的系统里面选,视野要开阔一点。”“要坚决执行领导班子年轻化的方针,但步子要稳妥,也不是只讲年龄这一条,还要德才兼备,并且要有经验丰富熟悉情况的同志参加。形成梯级结构。”再次。“班子要搞好,关键是要形成集体领导”。邓小平认为,具有集体领导的领导班子是“一个独立思考的集体。要相互容忍,相互谦让,相互帮助,相互补充,包括相互克服错误和缺点”的领导班子。

把选好接班人放到战略的高度考虑。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首先,“培养和选择干部,也应该作为各级党委的经常工作。”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培养和选择干部,特别是培养和选择各级的领导核心。这是很重要的问题。”“要经常注意干部的情况,干部的好坏长短应该从他的长期工作中去鉴别,而不要只从某一短时期的表现去鉴别。”其次。培养接班人要从家庭教育做起。邓小平强调,“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他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谈到教育后代、培养接班人时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再次,“中青年干部接班,最重要的是接老同志坚持革命斗争方向的英勇精神的班。”邓小平指出,选择的接班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务虚名,多做实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则换人情;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五、关于党要从全球战略的角度来应对和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实现执政党建设目标的思想

善于从全球战略来应对和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的思想。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对我们中国来说,考虑问题历来不从中国自身利益一个角度考虑,而是从全球战略来提出问题,考虑问题的。”1982年12月,邓小平会见土耳其总统埃夫伦时说:“在全球战略中,土耳其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你们的位置最敏感。”“你们那个海峡,一个博斯普鲁斯海峡,一个达达尼尔海峡,厉害得很哪!”邓小平希望,“中土两国以后要加强交往。增进相互了解,相互了解是加强合作的基础。”这表明邓小平从“全球战略”的高度和深度,对国际问题和国际关系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

在应对和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中,邓小平表现

出宏大、宽广的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认为策略必须从属于战略、为战略服务。邓小平指出:“对待国际问题,要从政治角度考虑,才能把问题看得更清楚,才能在某些方面达到协调。根据我们理解,策略是在战略指导下的,是为战略服务的。”在国际关系中,可以有灵活的态度,但“灵活是要符合于战略要求的灵活,如果灵活得过分。就会使人们想到究竟这个战略是什么。”

把正确分析和判断国际战略形势作为应对和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的基础。邓小平以开阔的视野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紧紧抓住当代世界发展的大潮流,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当今国际问题的很多大思路、大政策。1978年11月,邓小平在访问马来西亚时,认为“世界整个形势趋向紧张,不安宁”,但“面对战争爆发的危险,各国政治家除注意提高警惕外。应找一条延缓战争爆发的办法,而不能无所作为。”1980年4月15日,在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麦克纳马拉时,邓小平说:“争取二十年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这就需要联合努力,需要行动有力和有效,否则八十年代的危险能不能度过要打个问号。”到1983年11月时。邓小平的估计是:“战争的危险确实存在”,“但我看至少五年内打不起来。我们要利用这样的有利条件来发展自己,如果争取到十年不发生战争,那对我们是最有利的,看来还是有可能的。”1985年6月,邓小平明确地说:“一个是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一个是根据这个判断相应地调整对外政策。这是我们的两个大变化。”“只要坚持这样的判断和这样的政策,我们就能放胆地一心一意地好好地搞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关于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坚持要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关于80年代初中美之间发生的湖广铁路债券争端。邓小平明确表示:中国不接受美国的法律管辖。如果承认了,“就等于承认了你们的治外法权”。“中国不受任何外国政府、法庭、议会的干涉。”“美国法庭对中国没有用处。”“如果跟你们一样利用法庭。我们可以举出一百多年来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那不是什么都谈不成了?”

六、关于坚持、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来实现执政党建设目标的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实现条件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一个特点和优点。”从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高度,邓小平指出了多党合作的地位和作用。他说:“现在,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已经成为各自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和人民团体,成为进一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在今后的建设中,我们党还要同所有的爱国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长期合作。”1980年初。邓小平针对当时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明确指出我国的多党合作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具有自己的鲜明的特点和优越性。邓小平指出,资本主义国家“那种多党制是资产阶级倾轧的竞争状态所决定的,它们谁也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我们国家也是多党。但是,中国的其它党。是承认共产党领导这个前提下面,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在此基础上,1982年中共中央把对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发展成“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系统地表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处理同各民主党派之间关系的统战工作的一项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的重大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并把党派关系升华为多党合作制度,提出了执政党和参政党概念。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思想,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又坚持了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自由、在组织上独立、在法律位上平等三个原则。依据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根本变化,邓小平指出:新时期的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邓小平关于坚持和发展多党合作制度的思想。为新时期坚持和发展多党合作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1989年,中共中央按照邓小平的指示,同各民主党派协商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这个文件系统、深刻地总结了党同各民主党派风雨同舟、长期合作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明确规定了坚持和完善我国多党合作的方针、政策、措施和步骤。是多党合作的共同行动准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全面分析和总结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执政建设目标的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刻理解和践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深入系统地总结共产党执政规律,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面推进。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档案室,《邓小平文选>专题摘录[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5]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1998

[6]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7]中共中央组织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干部监督[C]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刘金旭


推荐访问:执政党 初探 目标 思想 建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