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范文优选5篇
2024年度人民法院工作总结各位代表:我代表县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范文优选的文章5篇,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范文优选篇1
近代以来,中国的许多政治力量和先进人士都曾经提出过现代化的构想,并作出过巨大的努力,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遗憾的是,没有人最终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现代化的重任。但中国是一个既有着悠久历史,又曾经深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现代化,必然会受到基本国情的制约,所以必然要选择最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在现代化的每一个关头,都必须作出选择,因为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探索,而每一次探索,都最终决定着中国的走向——是选择依附西方,任由民族危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下争取现代化,还是选择救亡进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自立自主地建设现代化?是选择建设社会主义,通过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还是选择资本主义,通过资本主义走向现代化?是选择照搬别国模式,以教条的态度建设现代化,还是选择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历史表明,正是在一次次选择和探索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体系的形成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共产党便努力探索适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但由于当时还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所以这样的探索不仅没有能继续下去,而且还走了不少弯路。但也正是在经历了种种曲折和教训之后,我们的党才更加聪明起来,在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愈益深刻并不断及时地加以总结和概括,逐步明确和规范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概括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十个主要原则;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同时概括了相关的十二个重要观点,从而勾勒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的十二条原则;1991年,江泽民同志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形成了成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同年党的十四大上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制订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当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现代化的一整套内容体系,但无疑包含着现代化道路的内容在里面。所以,可以说随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指导地位的确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也愈益清晰,到目前为止,我们党已基本上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沿着这样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我们党进一步制定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三步走”战略。在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的战略目标。
在此基础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将邓小平的第三步战略进一步展开,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战略,即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展望新的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个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探索
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经济方面,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乃至一切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更是一项前无古人且无法简单照搬他国经验的艰巨工作。这项工作首先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先导,以解决诸如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现代化的实现方式等一系列的基本认识问题。国人有幸的是,中国共产党自领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始,就一直不懈探索并不断调整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认识。从最初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战略目标的确定,至由求强到富民求强的认识转变,再到从单纯经济现代化到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由封闭式的自力更生到充满自信的对外开放,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日趋完善、精确。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运用也更趋游刃有余。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目标和过程的统一。
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的里程碑,它通常以当代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为量度标准。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因而现代化标准本身也应当是反映时代变化的动态标准;同时,现代化既是目标又是过程,而目标和过程并非任何时空条件下都是统一的。目标的合理性不等于目标的现实性,只有目标的合理性与过程的合理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把合理性转化为现实性。中国的前途可能与先进的工业化国家更为相似,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却应当走自己的道路。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确定现代化目标和道路方面,我们既要认真汲取人类文明的成果,借鉴别国的经验,又要有所创造、一切从时代特点和本国国情出发。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难探索后,最终确立了目标和过程有机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这方面,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最为功不可没。一方面,他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内涵,认为四个现代化只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另一方面,在现代化目标的确定上,邓小平又把现代化标准中国化,把小康概念引入了现代化的范畴,把GDP(国民收入)和人均GDP确立为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体现了我国现代化既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顺应世界潮流,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路径接轨;再有就是邓小平设计了分阶段、有步骤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部署,即前文提及的“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六大确定了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及新的“三步走”推进我国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科学地预测了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规划了我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更好地贯彻了目标和过程相统一的精神。
其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20xx年是我国现代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作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全新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和体制保障。这种全新的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和经济及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强调按“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与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改善人们生存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种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理念的重大调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握和运用的升华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摒弃了经济增长即等于现代化发展的传统的发展观,使眼光超越于人均GDP这样的衡量尺度,集中于人的生存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集中于经济增长、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发展,同时注重社会变化,通过发展经济与完善管理来改造社会,寻求更公正和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不仅要实现经济长达20年的高速、持续、健康的发展,由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提高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要在体制上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如果没有全国人民最广泛的参与,不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个宏伟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此外,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旧有的英格尔斯的现代化标准显然已经落伍,它必然被能动态地反映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知识化水平、竞争力水平、集约化水平、全球化水平、生态化水平、社会公平化水平、文明程度和社会道德水平、政府效率指数的所谓“第二次现代化”标准所代替。所以,科学的发展观既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顺应世界潮流的必然选择。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协调好各种关系。
一方面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这三者关系是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全过程的、不可回避的一个最基本的矛盾及发展的中心难题。如何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从中寻求最佳平衡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并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在新的基础上的稳定,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最基本、最成功的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对处理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之间关系的重点、机制、政策及举措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相应的变化和区别,但在总体上是把这三者分别定位于: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另一方面,要处理好重点论、非均衡发展与均衡论、协调发展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交替实施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两种战略。在区域发展上表现为在实施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之后,在继续支持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相继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缩小区域之间发展的差距;在实施以区域协调为目标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继续运用非均衡发展战略,提出了重点推进、分步实施、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重点开发战略;通过对长江上游经济区等重点地区的开发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在空间上实现最佳组合,科学地解决集中与分散、公平与效率、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的关系。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充分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成功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进程。在新的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已具备比较成熟的发展条件,其核心任务是通过跨越式的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于中国这样资源有限、制度不成熟、社会尚未完全发育的国家来说,要有序而规范地、全面而快速地建设现代化,就必须有强大的领导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现代化发展对共产党领导的内在要求,不但没有随着现代化发展而减弱,相反是日益增强了。在现代化发展已全面展开的今天,强大的领导力量对现代化发展成败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强大的中国共产党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有效领导。而要做到有效领导,党就必须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全局及其所提供的发展空间和资源出发,全面构建党建新战略,将党的建设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党在新世纪建设和发展面临的最核心问题就是如何重新确立党与国家、社会关系的问题。不论是党与国家关系的协调,还是党与社会关系的协调,都同时关系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系到党的领导如何立于不败之地的问题,二是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如何实现稳定、有效地健康发展的问题。显然,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最终实现。在党、国家与社会的三者关系中,作为核心力量的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我们的党只要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通过理论、制度和政策的创新,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就一定能承担起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任,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范文优选篇2
现代化本身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文明发展所追求的方向。正因为大家都追求现代化,它必然有好的东西值得追求。所以不管西方还是我们中国,搞现代化得按照大家都需要遵循的一些规律来展开。比如,要搞现代化,就得搞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这些都是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要经历的事情,它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道理。我们中国共产党也要遵循,也要把这些经验为我们所用,不闭门造车,通过开放来学习一些好的经验做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普遍性、一般性的方面。
但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确实有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影响,所以它肯定有自己的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第一个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别的政党领导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干什么?是搞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是要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核心要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另外也讲到了现代化的实质。这些都有我们中国自己的特色,这就叫特殊性。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要遵循普遍性规律,又要保持自己的特色,把两个结合起来,才能把我们国家建设好。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从过去到现在,我们国家追求的现代化的概念有没有变化?过去提到的现代化与现在提出的现代化核心有何不同?
人类对现代化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过程。比如最早人类对现代化的认识就是工业化。因为过去都是农业国家,后来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大家觉得这个厉害,促进了生产力高速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一两百年创造了整个人类几千年没有的生产力,创造了工业革命的神话,所以一开始都要追求工业化。
实际上,现代化是从工业化起步的,后来觉得光叫工业化,可能不足以表达人类社会的变迁。比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和信息化的关系,包括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人们觉得工业化这个概念不够用了,所以才发明了现代化这个词。现代化这个词就包括了这些内容,人们的认识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我们共产党进京之前,就讲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这也是想追求现代化,后来提出四个现代化,再后来四个现代化的内涵也有了变化。这都说明,人们对于现代化的认识在不断变化,追求现代化要干的事也在变化,现代化的构成也有变化。
现在,我们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不是四个现代化而是“N个现代化”,方方面面都得好才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军队国防等都是跟现代化有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就盯着伟大复兴。中国现代化往前走一步就离伟大复兴更进一步。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既是路径,也是目标,也是方向。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范文优选篇3
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保持战略定力、锚定战略目标,牢记“国之大者”,不懈奋斗、永远奋斗。
独具匠心的奥运村,令人惊叹的比赛场馆,非凡卓越的组织工作。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落下帷幕,向世界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中国形象,为全球冰雪运动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和奥林匹克精神传播作出积极贡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十个明确”,其中这一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内涵的重要方面。
2021年7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不断进取,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清晰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提出并深刻阐述中国梦,强调“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我们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明确提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前景,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面向未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底气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担当和责任。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保持战略定力、锚定战略目标,牢记“国之大者”,不懈奋斗、永远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这一棒,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新篇章!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范文优选篇4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全体14亿中国人民共同迈进的现代化,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目前,世界上除中国外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全部人口加起来约为10亿人,而我国就拥有14亿多人口,其现代化的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彻底改写人类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程,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定式,这无疑昭示世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是唯一的,只要找准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的方向驰而不息,走好自己的路,就一定能够实现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不是部分人和部分地区的富裕,而是涉及14亿多人口的全民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仍面临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和收入差距不平衡等难题。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防止资本无序运作,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前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我国现代化发展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串联式”,而是“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要求不仅实现“衣食无忧”的物质富裕,更要实现“安居乐业”的精神富裕,推动协调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发展经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党也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以精神文明助推物质文明,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坚决抛弃轻视自然、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现代化模式,绝不走西方现代化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走具有绿色底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生命共同体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优美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坚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推进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绝不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老路”,而是建立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础上的“新路”。这条道路是和平之路,是融入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道路。中国民族的血液里从来没有欺负他国的基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一直以来的坚持。后疫情时代面对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难题,中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全世界人民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不断实现全世界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为世界作出更大的中国贡献。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范文优选篇5
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关系到中国的存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一条主线。“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新升华。
党的领导、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属性层面的本质要求
从属性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表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救了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发展了中国。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必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创造世界经济奇迹、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命脉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可以概括为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逐步达到发达社会标准的过程。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位一体、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层面的本质要求
从国家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等五个前置词,对应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我们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演变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递进累加过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打开了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是政治现代化的集中体现,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精神文化现代化是深度的精微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根本标准。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体现出社会健康发展中的和谐、互容与共享。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对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最好诠释,是生态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
命运与共、再造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世界层面的本质要求
从世界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体现为一个不断向世界开放的过程。人类文明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现代化需要中国积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就必然包含对“世界将向何处去”、“人类将向何处去”的回答。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与对外开放是相统一的,这就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促使我们不断扩大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努力实现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对现代化道路的新探索。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能以资本为中心,走扩张掠夺殖民的现代化老路,而一定是以人民为中心,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坚持胸怀天下,用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置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之中,既立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重大突破,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应以更加自信、自豪的心态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推荐访问:优选 谱写 心得体会 第一章谱写新时代中国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心得体会